【記者手記】見證首行駛過海感「小確幸」

  170路線是記者最經常乘坐的巴士線,晚上收工後從香港仔乘到大圍,那時通常交通已過繁忙時段,極少塞車,連過三條隧道亦非常順暢。有時工作疲憊,約一小時的車程可以從頭睡到尾。昨日是記者第一次在白天與眾多巴士迷一起乘坐這條熟悉的線路,又是見證氫能巴士首行駛過隧道,意義非凡。

  記者雖然不算是巴士迷,但對近年香港公共交通向新能源轉型也頗有感受。除全港首輛氫能車,平時在馬路上行駛的綠色電動巴士也日漸增多。電動車和氫能車一樣,兩者都沒有傳統車的轟鳴聲,乘客感覺更為平穩舒適,每當坐到這類新能源車,我都會感到有些「小確幸」。

  目前不同巴士公司都致力發展新能源。截至今年2月,九巴共有82輛電動巴士,目標是於2027年增至500輛,佔整個車隊12.5%,即未來3年電動巴士增長逾5倍。城巴亦計劃於今年及明年初大量採購電動巴士,並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引入5輛氫能巴士。

  另外,去年施政報告提到,政府計劃在東九龍 、啟德及洪水橋三地建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今年更會展開規劃、勘測及設計等籌備工作,為東九龍及啟德項目敲定招標條款等細節。

  借鑒內地港可成新能源技術中心

  香港的新能源公共運輸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氫能和電能各有優勢。根據目前資料,電動車輛的能源效率相對較高,氫能則在排放方面具有優勢,因其使用氫燃料電池並只產生水蒸氣作為排放物。

  特區政府早前已推出《氫能發展戰略》,近期亦會制訂全港公共巴士和的士的綠色轉型路線圖和時間表。相信有了政策框架,並借鑒內地及海外運營經驗下,相關產業有巨大發展潛力,香港有機會成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技術中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