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錦囊】改革開放46年 創造中國經濟奇跡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今天,改革開放已經走到第四十六個年頭,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從跟隨世界到引領世界,在獲得一系列卓越成就的今天,中國依舊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改革初期,人們討論的是改革的利弊,並認為改革以「弊」為主。人們普遍擔心在改革之中地位不保,擔心競爭對手的強大,擔心資產的流失,最擔心的是機械的自動化操作會令不少工人下崗。事實如同人們擔心的那樣,下崗潮、倒閉潮、破產潮接踵而來,然而數年之後,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在告別吃大鍋飯的日子之後,他們找到了致富的「金鑰匙」。

  龐大市場吸引外資湧入

  在這一段時間段裏,久閉的國門開始向世界經濟漸漸敞開,龐大的中國市場吸引了眾多外資湧入中國。人口眾多且勞動力廉價的優勢,令世界大型跨國企業將工廠轉向至中國,也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市場機會開始顯現,民營企業、集體企業開始興起,眾多中國當今的知名企業,便是在當時奠定了雛形。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令人們堅定了改革信念。1992年至1995年,中國GDP年增長超過10%,經濟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進入21世紀,中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進一步朝着縱深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們和企業開始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漸漸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新興關鍵詞。恰逢在互聯網熱潮之時,大量創新型公司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數字經濟雛形開始形成。

  國力增強 世界話語權提升

  2001年,中國成功申辦了第29屆奧運會,舉辦APEC會議,成功加入WTO,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世界話語權大幅提升。

  其次,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強心劑。改革對中國經濟發展是強刺激,通過改革開放活躍國內市場,打破原有僵化的體制,引導全國人民群眾以勤勞、互助、創新、奮進的精神開拓前行。在改革創新的引導下,中國經濟才能不斷釋放出新的活力,以此來突破各種阻力,化解多重矛盾,破解種種難題,改革紅利也才因此而顯現。

  第三,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連接。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融入全世界才能有效發展一國經濟。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先是參與一系列全球經濟、經貿活動當中,逐漸演變到在近年全球經濟乏力之時,以亞投行、絲路基金、「一帶一路」等「走出去」的重大戰略,成為世界經濟的一股重要引導力量。

  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

  第四,改革開放是推動社會創新發展的動力。在這四十六年裏,中國逐漸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演變,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研發基地,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大量的中國產品、中國企業成功地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國更是成功地融入了世界。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優質的國際資本也開始與中國一道共同發展,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繼續增添動力。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