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寵茂:謹慎研究第三間醫學院方案
【大公報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鄧文瀚報道:本港醫護人手多年來持續短缺,根據醫務衞生局上月公布的「醫療人力推算2023」,未來不同醫療專業的人手短缺程度各有不同,醫生及普通科護士短缺的情況相對較嚴重。報告推算,到2040年,醫生仍欠1200名,護士更欠6000名。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近日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專訪時透露,當局為了解決人手短缺問題,正從兩方面着手,包括培訓本地人手及引入海外人才。
本地醫護人手現時主要由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兩間醫學院培訓,但過程可謂「漫漫長路」。舉例來說,醫科生要先修讀為期六年的醫科課程,才有資格註冊執業。早前,醫管局前主席胡定旭表示,香港已別無選擇,急需開辦第三間醫學院。香港科技大學表明,會爭取在今屆政府任期內成立醫學院,正籌備詳細方案。
盧寵茂舉了幾點政府必定會小心考慮的因素,首要是公帑,「第三間醫學院會牽涉大量的公帑,可能需要數十億元,甚至過百億元的公帑投入。」其次是如何平衡新舊醫學院,例如會否出現收生競爭,以及會否削弱兩間醫學院的教學人手,「方案建議中能否提出真真正正建立一間高質量的醫學院。」第三,課程能否達至本地醫療專業水平,如果是醫科生,能否達到香港醫務委員會訂立的標準。「最壞打算,屆時培訓了一群醫學生出來,得不到醫務委員會的認可,課程得不到認可。這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至於本地醫學院應否引入不同課程架構,直接取錄有其他學士學位的畢業生?盧寵茂表示,對此持開放態度。他舉例說,兩間醫學院慣常辦本科課程,例如醫科生都是中學畢業後直接入讀,然後考牌。至於第三間醫學院會否採用「研究生」模式,他指院校要自行判斷優劣,並在方案中清晰闡述理由。
引進海外人才方面,盧寵茂表示,《醫生註冊條例》2021年修例至今,已有逾14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加入醫管局,並已開展工作,預計到今年底會有逾250名海外醫生在港工作,形容趨勢像「滾雪球」,愈滾愈大,因為流程運作得愈來愈暢順。
海外護士最快年底到港
就另一人手短缺的「重災區」護士,當局去年底向立法會提交了《2023年護士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增設有限度註冊/登記途徑,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在香港執業的新途徑,例如特別註冊或登記護士,全職受僱一定年期後獲僱主機構確認,便有資格過渡至正式註冊或登記,毋須參加執業考試。護士團體擔心新修訂下來港的護士,毋須考試便可正式註冊,質素沒有保證。盧寵茂回應說,香港的強項在醫療質量方面,不同專業都有法定機構作評估。「醫生有醫務委員會,護士有護士管理局,牙醫也有牙醫管理委員會等,對他們最後把關評審有信心。」
盧寵茂期望,修訂《護士註冊條例》的草案能在一至兩個月內在立法會三讀通過。他透露,醫管局已經密鑼緊鼓到外地招聘,重點考慮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認為該地很多護士懂得中文,本身已有能力與本港醫院和病人溝通,加上香港的工資水平對他們來說有一定吸引力。他預計修例通過後,醫管局可以即時推動招聘工作,樂觀估計最快今年年底有海外護士到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