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福建行之5/港生訪莆田:觀木雕非遺 學工匠精神

  圖:香港傳媒學子在12米長的莆田木雕《清明上河圖》前合影留念。\大公報實習記者詹藝攝
  圖:香港傳媒學子在12米長的莆田木雕《清明上河圖》前合影留念。\大公報實習記者詹藝攝


  莆田木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其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尤以立體圓雕、精微細雕、三重透雕等傳統工藝聞名於世。7月5日,「2024范長江行動福建行」的香港傳媒學子到訪莆田市美術館,只見10多名工匠正以木為卷、以刀為筆,全神貫注地雕刻莆田木雕巨製《京杭大運河》。「很震撼,工匠們的手藝真的巧奪天工,相信等作品完成之時,我們又將多一份文化瑰寶,這也是大國『工匠精神』的生動寫照。」港生們不禁感嘆道。莆田木雕興於唐宋,傳承千年,如今,老手藝已長成大產業,莆田市獲「中國木雕之城」稱號,工藝美術產業2023年產值達274.2億元。\大公報實習記者 劉秋樺莆田報道

  踏進莆田市美術館的一間大型工作室,撲面而來的是飛濺的木屑和一股濃烈的樟木味,8根巨木一字排開,氣勢恢宏,長達百餘米,十幾位工匠趴在木頭上工作着。工作室由工棚搭建,在炎熱的夏日,猶如蒸籠一般,但工匠們彷彿完全感受不到熾熱的高溫,正專注地按照斑斕的粉筆畫,雙手不停地一筆一筆地雕刻着。

  百米木頭 濃縮1700公里大運河

  據介紹,他們正在雕刻的是一副百米巨作《京杭大運河》,以中國山水畫長卷形式布局,由9棵500年以上自然死亡的香樟木組成,以立體、微縮的形式把1700餘公里的京杭大運河繁華的槽運以及大運河流經的北京、天津、杭州、揚州等沿岸城市的人文景觀及其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展現在世人面前。

  大部分樹段,已打上圖稿,如一張工筆畫,線條清晰細緻,細部維妙維肖,天上祥雲翻捲,地下運河長流,山川、湖泊、都市、橋樑、舟船、人流,自京城通州始而至杭州。目前有8個樹段已開始雕刻,還有1棵在運輸途中,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創作。

  這件作品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鄭春輝及其團隊設計製作,為了設計和繪製圖稿,鄭春輝2020年初開始沿着京杭大運河沿線寫生、考察,途徑沿線六省市20多座城市和相連的五大水系,他一邊實地走訪,一邊查找和考證文史資料,並請教專家學者。花了近3年時間,2023年初他完成了設計圖紙定稿,同年3月啟動雕刻這件巨型木雕,希望把有着2500年歷史的大運河濃縮到100多米的木頭上。

  聆聽完鄭春輝大師創造《京杭大運河》背後的故事後,有香港學子聯想到了「范長江行動」。「這不就和我們這次活動一樣,實地走訪實地觀察,加上工匠精神才能有優秀的作品誕生。」

  冀更多年輕人傳承傳統手藝

  也有同學驚嘆於傳統工藝的化腐朽為神奇。木雕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技藝,莆田木雕肇始於唐代,興起於宋元,鼎盛於明清。因木而興,遂成產業。把工藝變成事業,莆田工匠們深知產業對手藝傳承的重要性。改革開放後,一大批民間匠人辦廠創業,木雕古玩、傢具等木產業漸成規模。21世紀以來,莆田市先後獲「中國木雕之城」「中國古典工藝傢具之都」稱號。2023年,工藝美術產業共有規上企業211家,全年實現工業產值274.2億元,比增3.6%,產值總量約居全省前三名。

  「真沒想到,宏大與精細可以在糅合到同一件作品中,這就是非遺的魅力。」香港理工大學同學周世駿說。香港浸會大學的何宇濤則表示:「這些木雕作品有很多微小的細節,讓整個人物、景別更生動且真實,而且也因為太細緻覺得雕刻難度大,很佩服他們精湛的技藝以及工匠精神。」

  聽到同學們對莆田木雕種種讚嘆,鄭春輝其中一名徒弟笑着說,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學習木雕、傳承傳統手工藝的隊伍中,為木雕工藝注入新鮮血液,致力於傳統與創新融合,讓其能夠適應現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