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樓影人間 遊貝聿銘建築時空
雖說建築之美,沒有親歷其境,難以真切體會,但有時候,身在山中,不知廬山真面目。參觀現於M+舉辦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築」,特別對曾經到訪的羅浮宮(大羅浮宮現代化改造計劃)、日本MIHO美術館等建築項目感興趣,通過大量文字資料、相片、紀錄片及訪問片段,了解更多一直忽略、鮮為人知的建築故事與細節,還有這位美籍華裔建築大師從無到有的設計意念和心路歷程──玻璃、鋼筋、混凝土、幾何圖形、光影線條、自然景觀,全是他隨心所欲的建築材料。是次展覽,嫌一次看不夠,急急隔日再訪,在他的多元建築時空遊走,夢樓影人間,流連忘返。\羽羊
踏足過亮眼巴黎地標之一羅浮宮的讀者,大概都跟我一樣,對貝聿銘的劃時代設計──玻璃金字塔,津津樂道,原來當年受到頗大爭議,是次展覽對此就有詳盡記載。1981年,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宣布改造羅浮宮,任命埃米爾·比亞西尼為項目負責人,後者建議委約貝聿銘負責這個項目,經過4個月的現場勘查,貝聿銘提出在拿破侖庭院中央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作為建築群地下空間的新入口,清晰引導訪客前往羅浮宮三個翼樓。
然而這個嶄新設計方案,一時間難以令普羅大眾接受,更受到廣泛批評,有法國媒體甚至把古埃及墓室相提並論,以「死人之家」形容羅浮宮和金字塔的組合,又比喻密特朗為狂妄的法老,極盡嘲諷之能事。為了贏取公眾認同,貝聿銘應巴黎市長雅克·希拉克要求,在原地吊起四根碳纖維纜索,模擬等高原大的金字塔線條輪廓,吸引逾6萬名巴黎市民前往參觀,最終輿論逆轉支持貝聿銘。「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除了作為展區支架的金字塔模型,猶如大型裝置作品一般成為焦點,現場還展出當年報章雜誌關於設計方案的報道,還有民眾接受訪問時各抒己見的影像片段,很值得觀眾細味。
旅程是經驗一部分
柳暗花明又一村;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到過MIHO美術館的讀者,肯定對必經的懸空吊橋、山谷隧道,深刻難忘。記得約10年前到訪該地不逢時,秋去冬來,紅葉凋零落索,不像展覽其中一件展品── 米田知子拍攝《通往至MIHO美術館(1991-1997)的吊橋一景,滋賀縣信樂町》(2021年)的畫面,如調色盤一般紅、橙、綠葉,沓雜成蔭。貝聿銘小時候去過很多中國寺廟,在連綿不斷的石梯拾級而上,登上頂峰,明白到旅程本身就是經驗一部分。「沒有捷徑,沒有快速的方法。」他曾在訪問說:「離開原本世界,到達另一個世界。」他從陶淵明《桃花源記》受到啟發,為MIHO美術館設計刻意予人長途跋涉之感的吊橋和隧道,築建期間,他走進那條擁有美麗弧線的人行隧道時,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它(美術館)在這裏,又不在這裏。」
不看「貝聿銘:人生如建築」,不知道路易威登2018年女裝度假系列時裝秀,就在MIHO美術館舉辦,模特兒穿戴時尚,在隧道吊橋走着華麗「貓步」,美不勝收;也不知道位於滋賀縣信樂町的MIHO美術館周邊,原來還有由貝聿銘設計的「天使之喜」鐘塔,以及MIHO美學院中等教育學校禮拜堂,實在懊惱當年到訪怎麼會錯過。「天使之喜」樓高60米,形態取自他早年在京都買下三味線的「撥」,他不諱言那是自己最接近雕塑的建築作品。
從平面到立體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通過不同展品及展示方式,把貝聿銘不同建築項目,陸續呈現到觀眾眼前,除了大羅浮宮計劃、MIHO美術館,還有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等等,統統叫人神往,甚至未建成的項目,包括其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碩士畢業論文中設計的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紐約雙曲面大樓、新加坡濱海南發展計劃、巴黎拉德芳斯之首、德黑蘭凱普賽德發展項目等等,都沒有遺漏,又邀請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碩士課程學生,把部分建築項目(包括未建成的)製作模型,從平面到立體,從無形到有形,讓觀眾更容易理解貝聿銘的設計腹稿,是聰明、誠意、有趣之舉。
後來,我在「爆破藝術家」蔡國強的火藥紙本裱於木板(九屏)《春秋:應貝聿銘先生的邀請為蘇州博物館新館作的計劃》,駐足欣賞良久。我去年才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宇宙遊──從『原初火球』出發」,被蔡國強創作宇宙「大爆炸」所撼動,是次再遇他的作品,特別回味。
貝聿銘相信建築與藝術密不可分,常跟不同畫家、雕塑家合作,向他們委約新作,跟其建築項目互相輝映,蘇州博物館開幕時,就展出由他推薦的趙無極、徐冰、蔡國強等藝術家之作。
除了展出畫作,蔡國強還於開幕儀式,在博物館中央花園上演一場爆破表演,觀眾可從單頻道數碼錄像《炸塔》欣賞當時盛況,只見煙花於花園閃爍蔓延,最後以寶塔引爆後燃燒,剩下金屬框架作結,繪形繪聲,蘇州博物館從此給寫進我的must go名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