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看雲/拚旅遊,如何拚\郭一鳴

  圖:維港一景。  香港中通社
  圖:維港一景。 香港中通社

  今年夏天全球炎熱,香港六月驕陽如火,但上周在會展中心舉辦的「拚經濟,如何拚?」研討會,依然全場爆滿,入場時碰見幾個朋友,都說是來聽聽高人有何高招。高人,是指主辦研討會的香港發展論壇召集人陳啟宗,以及三名主講嘉賓恒生銀行行政總裁辦公室高級顧問梁兆基、智庫「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和「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同一主題的研討會在四月舉辦第一場,當日同樣反應熱烈,可見香港由治及興的關鍵時刻,社會正在形成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新局面,有識之士紛紛出謀獻策,但從另一個角度,亦反映出社會精英階層某種焦慮的狀態。

  近期特區政府全力搞盛事、谷旅遊,推十八區日夜都繽紛,「五一」維港放煙花,「七一」荃灣搞無人機表演,不亦樂乎,但效果似乎未如理想。一到周末假期,香港市民紛紛北上消費,而入境遊客包括內地遊客卻未因為盛事而明顯變得踴躍。根據入境處數字,剛過去的「七一」三天長假期共有一百二十七萬人次香港居民出境。

  在上周研討會上有主講嘉賓認為,特區政府一系列催谷旅遊的活動即使做到「天花板」,對推動香港經濟作用有限,他認為要振興香港經濟,出路在金融,金融與旅遊最大不同是前者有倍數效應,而後者沒有。專家認為,由於地緣政治原因,在美國壓力下不少外資基金無法投資香港金融市場,但香港仍可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不過重點業務不是融資集資,而是在資產管理,特別是為內地十四億人口做好資產管理。亦有專家將香港與內地北上廣深和新加坡作比較,認為香港速度不及上述城市,一是因為香港回歸之後社會太多爭議浪費時間錯失機會,二是香港人口增長速度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他認為香港的人口目標應該是一千萬。

  不愧是高人,專家提供不少數據和理據,非常具啟發性。遺憾的是筆者當日有事提前離開會場,沒有聽完所有嘉賓的發言以及與現場聽眾的問答環節。其實我有一個疑問:旅遊業真的對推動香港經濟作用不大,還是香港目前推動旅遊業的做法有問題?事實上,中央於二○○三年七月推出「個人遊」(俗稱「自由行」)計劃,允許廣東部分城市居民以自由行方式到香港旅遊,其後逐漸增加其他城市,香港旅遊業因此重拾興旺,成為推動受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打擊的香港經濟復甦的重要因素。問題是,老辦法不能解決新問題。

  前幾天讀到一則日本旅遊業的新聞,似乎可以解答我的疑問。

  《日本經濟新聞》指,訪日遊客消費額十年增四倍,成僅次汽車後日本第二大「出口產業」,反映日本出口主力正從商品轉向服務業。該報道引述政府數據顯示,今年首季「非居民家庭在國內市場的直接購買額」按年值計為七點二萬億日圓(約三千五百一十三億港元),雖然不及去年汽車出口額十七點三萬億日圓的一半,但已超越原本排第二的半導體等電子零件(五點五萬億日圓)及排第三的鋼鐵(四點五萬億日圓)。報道指出,訪日遊客消費額增長速度明顯較高。比較二○一九年及二○一三年,汽車及鋼鐵出口額增加約百分之四十五,半導體等電子零件增加近四成,而今年首季訪日遊客消費額較二○一九年同期增加超過六成。目前訪日遊客數目已超過新冠疫情前。今年三月單月訪日遊客人數首次突破三百萬人,截至五月已連續三個月達到三百萬人,今年一至五月訪日遊客人數達到二○一九年全年近一半。與疫情前相比,二○二三年訪日遊客每人平均消費額比二○一九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一,平均住宿天數從六點二晚增加至六點九晚。

  眾所周知,中國內地以及香港遊客,對日本旅遊業貢獻應該不少,具體數據就不必詳列。我問一位剛從日本回港的商界朋友:你為何喜歡去日本旅遊?他不假思索給出幾個理由:日本菜好食、日圓便宜、服務質素好、可以泡溫泉、好玩的地方多等等。我的看法稍有不同:日本吸引香港人去旅遊的因素,最重要是三條,一是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既有淵源又有明顯的差異性,二是日本食物很對香港人的胃口,三是性價比高,確切說不是便宜,而是覺得物有所值。朋友對我的觀點完全認同。那麼,「香港對內地和海外遊客的最大吸引力又是什麼呢?」對於我的問題,朋友沒有回答,但我相信他有答案,肯定與放煙花和無人機表演無關。

  日本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確立「觀光立國」戰略,全國拚旅遊,而今,入境旅遊收入成為僅次於汽車行業的第二大「出口產業」。日本的例子可以給香港一些啟發,拚旅遊可以振興經濟,問題是,如何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