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行走之回訪系列】栽桑養蠶靠科技 造福一方有新路

◆趙啟華向蠶農傳授養蠶技術。香港文匯報安徽傳真
◆趙啟華向蠶農傳授養蠶技術。香港文匯報安徽傳真

◆趙啟華桑園的大蠶飼養大棚。香港文匯報安徽傳真
◆趙啟華桑園的大蠶飼養大棚。香港文匯報安徽傳真

◆香港《文匯報》曾在2018年8月13日A23版面報道徽農趙啟華因地制宜種桑養蠶、組建合作社提效增產等事跡。
◆香港《文匯報》曾在2018年8月13日A23版面報道徽農趙啟華因地制宜種桑養蠶、組建合作社提效增產等事跡。

造福一方有新路 讓傳統養蠶插上科技翅膀
造福一方有新路 讓傳統養蠶插上科技翅膀

  蠶農趙啟華聯合高校智能養殖 安置就業成立學校助村民增收

  現年61歲的趙啟華,是安徽省肥西縣山南鎮李橋村人。1978年,他通過包產到戶分到田地,但未固守成規全部種稻子,而是選擇將其中兩畝地種桑養蠶,成為當地最早的蠶農之一。香港文匯報曾於2018年8月13日刊登新聞專題,介紹他40年種桑養蠶造福一方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的故事。時隔5年多,香港文匯報記者再次回訪趙啟華,他聯合高校科研團隊,引進開發出目前內地最為先進的智能養蠶系統,讓傳統養蠶插上科技翅膀;他安置殘疾人就業,幫助他們自立自強;他成立農民田間學校,為蠶農傳授栽桑養蠶技術……肥西縣的土地上,正譜寫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和村民增收的新篇章。 ◆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臣、實習記者 朱順傑 合肥報道

  精準控溫控濕 養蠶批次增4倍

  「2018年那時候一年只能養4批蠶,現在一年兩季約6個月總共能養20批蠶,可以說產量最高能增長4倍。」趙啟華說,最近幾年合作社迎來了大發展,尤其從2022年起,他引進智能化科技設備,在自己的1,500畝桑園試點規模化的循環養殖,以前是春秋兩季各養2批次蠶,從2023年就可以每季養10批次蠶。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發揮科技的優勢。

  趙啟華介紹,2022年,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在金牛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掛牌,借此契機,安徽農業大學徐家萍教授的團隊以趙啟華的蠶室為試點,運用物聯網技術研發出「蠶室溫濕度數字控制系統」,該系統可以靈活地加溫加濕或降溫降濕,實現了對蠶室溫濕度的自動精確控制。「所有溫濕度情況用手機App都可以看到,」趙啟華說,通過系統,他和專家教授還能通過互聯網實現手機遠程調控蠶室溫濕度,並通過覆蓋蠶室的24小時全程監控攝像,掌握蠶室實時情況。他稱,小(幼)蠶始終在標準溫度下發育,能更科學地滿足蠶的生長發育需要,成批次的小蠶的成長期標準化,他就可以在一年有限的時間、一定的蠶室規模下養更多的批次。

  增加用工時長 便利招聘管理

  除了產量躍升之外,「蠶室溫濕度數字控制系統」的使用還有三大好處,趙啟華補充說,一是化解了小蠶生長期如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影響的風險;二是用工更加均衡,「以前一到養蠶季,要用一兩百名工人,一時很難招到這麼多人」。同時,以前一季蠶一個月就結束了,現在一季蠶要近3個月,再加上桑園管理2個月,全年用工時長能達到8個月,可以更好地招人和提供就業崗位;三是桑葉利用率提高,現在是「有多少桑葉就能養多少蠶,桑葉一點都不浪費」。

  乾繭庫助力 蠶繭不愁賣好價

  在金牛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院子裏,一排房子的門前幾塊金色的牌子特別顯眼。金牛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僅是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安徽肥西蠶桑科技小院依託單位,還成立了安徽省首個蠶桑類科技特派員專家工作站,並榮獲中國科協蠶桑科普示範基地。院子裏的蠶桑綜合服務樓亦舊貌換新顏,除了有蠶桑農產品展館、標準化培訓教室,圖書室、閱覽室、會議室,還有設備齊全的蠶繭收購加工車間、催青室、標準化小蠶共育室、省力化養蠶大棚等。

  趙啟華表示,產品(蠶繭)這幾年都不愁賣,依靠當地便利的陸路交通,除了經常聯繫的固定客戶,只要在中國繭絲綢網、繭絲交易網等平台上掛出貨存消息,很快就有廠家主動聯繫。趙啟華不只自家養蠶,還收購合作社社員戶的蠶繭,每年收購量在100噸左右。「我們合作社綜合服務樓有乾繭庫,蠶繭能儲存一年,在行情低谷的時候不賣,等行情好的時候再出手,這樣就能抵抗市場波動的風險。」趙啟華說,去年他就是在價高時出手,比在蠶繭才上市時多增了30萬元的收入。

  「下一步想把我們所有的產品搞起來!」趙啟華稱,他計劃繼續與相關企業深入合作,生產高品質蠶絲枕、真絲睡衣和桑葉茶,延伸延長蠶桑產業鏈。

  讓殘疾人就業 組織培訓技術

  46年來,趙啟華一直深耕蠶桑業,他領頭成立並擔任理事長的肥西縣金牛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早已發展成為安徽省規模最大的蠶桑國家級示範合作社。在趙啟華的金牛蠶桑合作社,不僅有96戶殘疾人社員,還安置一共25名殘疾人就業,能保障他們每月收入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這樣他們的生活就不要社會負擔了,也不要家庭負擔,更有助於他們自己的自信自立自強。」趙啟華說。

  此外早在2016年,趙啟華就在合作社成立了農民田間學校,為當地蠶農傳授栽桑養蠶技術。在本次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回訪時,趙啟華介紹,從農民田間學校成立以來,組織培訓從未中斷過,現在一年要組織4至5次,全年能培訓400多人次。「培訓時也會讓大家總結經驗,要求大家毫不保留地分享,講講今年是怎麼養蠶的,如何把蠶的產量提高。也會有反面教材,講今年怎麼養失敗了,讓大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