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專訪/加強轉廢為能設施 焚燒垃圾免堆填

  圖: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樂見市民對減廢回收的關注度提升。\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圖: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樂見市民對減廢回收的關注度提升。\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垃圾收費計劃自去年底在社會引起極大爭議,政府於今年5月宣布暫緩推行垃圾收費。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先行先試計劃反映垃圾收費在社會的接受程度不足,同時導致前線清潔工壓力過大,餐飲及安老業界亦反映有營運經濟負擔,但他樂見現時市民對減廢回收的關注度提升,社會的減廢文化開始形成。

  謝展寰表示,政府將繼續加強減廢回收力度,建立足夠轉廢為能設施,作垃圾的焚燒處理,目標在2035年停止堆填處理垃圾。政府並會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協力打造「無廢灣區」,抓住綠色轉型機遇,推動資源循環,最終達至碳中和的目標。\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大公報》民調反映市民不支持垃圾收費

  垃圾收費計劃牽動全港市民,《大公報》持續跟進垃圾收費的問題,多次推出系列專題報道,反映由三無大廈、私人屋苑、鄉郊地區、清潔業、物管業等社會各階層對推行垃圾收費的困難,探討廚餘回收問題,並進行大規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三萬多名受訪市民中,超過九成人不支持在8月1日實施垃圾收費計劃,建議政府先做好宣傳教育,興建焚化爐,為推行減廢政策創造有利條件。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日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垃圾收費計劃已成為法例,但見到很多市民不接受,認為應先加強回收配套;而通過在四月推行的先行先試計劃,發現不少執行上的問題。

  「法例對那些前線清潔工人有很多要求,包括要將綠色袋(指定袋)、白色袋(一般垃圾袋)分開,那些垃圾很污糟,而且很大量,他們處理垃圾的時間比以前多一倍,如果不小心將白色袋交去垃圾車,根據法例就是犯法的,雖然不用坐監,但要罰款一千元,有清潔工向我反映,真的太大壓力。」謝展寰說,飲食業界、護老院業界也反映垃圾收費對營運產生經濟負擔。

  鼓勵市民回收 研可換購物券

  政府於5月宣布垃圾收費計劃暫緩執行,謝展寰說,接下來是「兩條腿」走路,一個是檢視先行先試計劃經驗,並參考其他城市的做法,研究優化計劃;另一個是社會的接受度或成熟程度,政府會不時評核社會的接受度與支持度。

  他表示,過往幾個月有很積極的現象,見到市民對於減廢回收的關注度和支持度有所增加,雖然垃圾收費未到推行的時候,但帶來很好的契機,社會對減廢回收的文化開始慢慢建立。政府會繼續強化回收設施,鼓勵市民回收的綠綠賞,研究積分除了兌換現時提供的食油等物品,也可換購物券,「大家喜歡買什麼便買什麼,不用投訴機器提供兌換的十幾種禮物不夠。」

  謝展寰表示,除了加大宣傳教育,政府未來亦將不斷加強減廢回收力度,包括在垃圾回收處理方面,逐步以焚燒垃圾取代堆填處理。本港首個垃圾焚燒設施I·PARK 1最快於明年啟用,加上在曾咀的I·PARK 2,每日可處理9000噸垃圾,並鼓勵減廢回收,停止堆填處理,在2035年時實現「零廢堆填」。

  他表示,垃圾在堆填區內腐爛會產生沼氣,是一種很強烈的溫室氣體,2035年停止堆填處理垃圾,是實現邁向碳中和目標。他說長遠來說,甚至可將堆填區的垃圾挖出來焚燒,盡快將堆填區土地收回並恢復發展,例如發展公園等。

  為實現「無廢灣區」願景,謝展寰表示,將不斷推動資源循環,減少廢物產生和碳排放,「資源循環現時佔我們產生的廢物的比例很低,所以有很大空間去壯大這些產業。」他說香港在資金上有優勢,整個大灣區將一起規劃,推動電動車電池、膠樽循環利用等綠色產業,抓住綠色轉型機遇,最終邁向碳中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