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懸置式詠物\米 哈

  植物的綻放與凋謝,吸引眼球,也啟發了人們無盡的創作衝動。有人愛好種花插花,有藝術家畫花花草草,也有文人雅士以詩詞詠植物,讓我們讀到了不少詠植物的佳作名句。

  舉例,元稹詠菊,「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李白詠松柏,「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崔道融詠梅花,「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詩人詠物,旨在吟志。菊花代表了不畏凌寒的堅貞、松柏象徵了孤傲耿直的性情、梅花比喻了高尚清雅的人格。但,我又想,假如詠物,而不吟志,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種賞物呢?

  又說,我們可否只欣賞植物的美,而暫時忘記其背後的真相、聯想、感悟呢?或許,王安石勉強做到了這樣的賞花,才會在《詠石榴花》寫道:「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春色不須多,有時,思考也不須過多。

  思考本質,是知識分子的普遍執著,所以,康德才會強調「現象」之重要,提到人類所處的世界是以現象組成,而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更將這想法推而廣之,形成了「現象學」。

  胡塞爾指出,人應該以仔細觀察日常事物作為體驗世界的方法,他更以古希臘文的「懸置」(Epoché)一詞來表示人們應該擱置追求「什麼是真實?」這根本不能解答的問題。

  有人會問,這樣着眼於表象的人生態度是否很膚淺呢?膚淺的動作,也可以有深刻的態度,就像沙特的小說《嘔吐》的主角,他在公園的長椅上,坐了下來,盯着一棵樹看,只是看,卻是一直看。這樣的「一直看」,是深刻的看。

  沉浸於當下,就是懸置,暫時忘卻了無法解難的現實或真相,體驗着眼前的一切。如此一來,我們也不妨嘗試一次「懸置式詠物」的初級練習:找一個在你眼前的物體,盯着看十五分鐘,然後以各種方式體驗它,你可以拿起它仔細看、聞一聞它,或以臉頰感受它,以此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