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頴評/港發展氫能產業潛力大\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委員 林至頴

  圖:氫能是新能源產業中,最具潛力和應用前景的新興領域。圖為雙層氫能巴士。
  圖:氫能是新能源產業中,最具潛力和應用前景的新興領域。圖為雙層氫能巴士。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於周一(24日)在立法會表示,特區政府期望透過發展氫能產業,帶動香港邁向碳中和,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和維持國際競爭力,帶來新的經濟機遇。氫是一種新能源,與氧氣結合,燃燒過程中釋放能量,然後生成水,故此是無碳燃料。氫能作為新能源,是最有可能實現「零排放」的清潔能源,是新能源產業中最具潛力和應用前景的新興領域。

  特區政府放眼未來,提出《香港氫能發展策略》(簡稱《策略》),其志可嘉。在香港打造氫能產業鏈和生態,需要突破技術,拓展應用場景,力求商業化成功,過程中會面對許多挑戰,需要深思發展之道。

  《策略》是香港發展氫能產業鏈的第一步。特區政府提出,以內地氫能產業為援,發展氫能產業,且要在發展規模和速度保留彈性,以應對其他新能源的價格競爭力和綠氫目前的技術不確定性。故此,特區政府着眼於做好安全法規、規劃基建、技術測試、培訓本地從業員、公眾推廣和等待技術成熟。其中,特區政府提出的策略重心在於完善法規、制定安全指引標準、配合氫燃料電池車的市場,以及審慎推進各種氫能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示範項目。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一步為氫能產業鏈奠定重要的基礎。

  香港發展氫能產業鏈和生態,市場已有產業基礎。如中石化(香港)牽頭推動能源轉型,與各行各業及特區政府持續溝通,目前開始有運用氫能的項目,包括:在落馬洲工地用氫燃料,為辦公室提供電力;在上水工地利用氫能發電設備;在元朗凹頭開始建設加氫站;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整體氫能產業鏈發展。

  順應國際潮流 加速能源轉型

  特區政府推出《策略》,發展氫能產業鏈,順應國際潮流。由於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危機迫在眉睫,節能減碳成為國際共識。全球正在努力淘汰化石燃料,加速能源轉型。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24年全球在清潔能源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將高達2萬億美元(約15.6萬億港元),是化石燃料投資的2倍。IEA指出,若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氫能需至少佔整體能源使用13%。據IEA在《2023年全球氫能回顧》中的估算,低碳氫作為化石燃料搭配碳捕存或是可再生能源電解氫氣,不少國家已宣布有關生產項目,預期市場規模從14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120億美元。此外,全球已有超過40個國家及地區,針對氫能發展制定長遠策略。由此可見,氫能產業鏈在國際上方興未艾,香港發展氫能產業鏈,順應國際潮流大勢,正逢其時。

  香港發展氫能產業鏈,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中央政府提出《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涉及氫能的技術發展、產業政策、人才發展、國際合作、基礎建設和拓展應用場景。2022年,中央政府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央政府的規劃已見初步成果。據IEA統計,中國為最大氫能應用國,佔全球用量的30%,超過位居第二的美國高達2倍之多。有機構預測到明年,中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發展前景廣闊。香港坐擁7間列入2024年世界大學排名的高等院校,學術網絡聯通國際。同時,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及國際金融中心,聯繫全球商業網絡發達,有望成為氫能發展的交流中心。

  氫能的生產技術有發展潛力。氫能產業鏈可以分為五個環節:製氫、運輸、檢測、儲存和終端銷售。目前生產氫氣的技術主要分為兩大類:(1)透過天然氣與水蒸氣重組生成的灰氫,目前成本最低,每公斤0.9美元,其餘的種類如藍氫和藍綠氫,都是透過處理天然氣而生成,這些氫氣生產技術的缺點是生成大量二氧化碳,只是因為依託現有化石燃料產業,成本相對低;(2)電解槽中進行水電解,得到氫氣與氧氣,生成綠氫。綠氫的成本效益有待提升,水電解轉換效率為70%至80%左右。目前全球已有760億美元政府資金投入氫能部署。預計到了2030年,整個產業價值鏈總投資額將達到5000億美元。由此可見,生產技術的突破有助降低氫能成本,廣泛投入商業應用,如今正是全球各國力求爭奪技術制高點的時刻。

  氫氣的運輸和儲存環節也處於需要技術突破的時刻。運輸環節需要壓縮氫氣,目前透過壓縮到高壓氣瓶內,或是透過天然氣管道運輸,前者成本較高,後者需要謹慎處理氫氣與天然氣的比例,以確保運輸安全;儲存方面,目前有甲醇站內製氫、有機液體儲氫氣和高壓儲氫瓶等方式。終端銷售則有多個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車和加氫站作為交通重要領域,此外目前應用場景還包括化工、煤化工、冶金和發電等。目前最便宜的灰氫比柴油貴約一倍,綠氫成本比灰氫高出2至3倍。一旦氫能的運輸和儲存出現技術突破,降低成本,提升產量,就能獲得更高的市場競爭力。企業和消費者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也必會帶來普及運用氫能的動力。

  香港需要在技術人才、基礎設施和企業應用傾向着墨,增強發展氫能經濟的動力。全球氫能產業正是處於群雄逐鹿之時,全球各國和地區與香港一樣,都需要加強氫能基礎建設,鼓勵企業對氫能的供應和消費,吸引和推動技術人才發揮作用。一旦香港在發展氫能方面,研發出難以取代的技術,形成產業具備國際競爭力,則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奠定護城河。面對全球銳意發展氫能的趨勢,特區政府可以考慮採取三個策略,加快打造氫能產業鏈和生態。

  發揮聯繫人角色 合作研發

  特區政府可善用大學的研究網絡,促進氫能技術研發的國際合作。全球各國都期望突破氫能技術,降低生產和運營成本,提升效率,加快大規模應用的速度。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此領域具備充沛的技術人才,中國具備技術基礎和市場,在氫燃料電池和氫能汽車產業化等局部領域全球領先,具備籌碼與發達國家談判與合作。同時,發展氫能替代化石燃料,是全球暖化的國際合作需要,事關全體人類的安危。美國雖然對中國存有敵意,但在此施加政治阻力則出師無名。因此,香港透過教育局向大學提供氫能技術資助作為保底,同時鼓勵負責人與內地、歐洲、日本和美國等地的國際知名大學及企業,合作研發氫能技術,降低綠氫的成本,促進技術交流,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加快氫能產業鏈形成的時間。

  特區政府可鼓勵航運業,參與研發和嘗試運用氫能。由於船舶體積較大,對於動力系統要求更高。雖然電動車已經大行其道,但船舶航行的時候容易遇上撞擊損毀及距離過長等問題,引擎容易突然失去動力,現場維修需求較大,故此船家普遍依然沿用傳統引擎,而非轉為採用現場維修困難的電池驅動的摩打系統。目前不少政府和企業探索開發氫能船舶,例如挪威支持開展氫燃料船舶開發和試點項目、德國開發MS Forester燃料電池推進船、日本川崎重工參與開發和製造氫能船舶以及內地製造出氫燃料電池船「三峽氫舟1號」。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特區政府可透過撮合大學研發中心,協助業界研發,協調粵港澳大灣區各個主要碼頭,並且與全球重要碼頭協商,共同增設氫能儲存和運輸等基礎設施,採取數碼科技協調氫能船舶的運營支援合作。

  鼓勵新技術創業 落實應用

  特區政府可透過大灣區內地政府和企業合作,鼓勵技術人才運用新技術創業,增強氫能產業鏈的創新動力。經過五年實踐,粵港澳大灣區有許多創新創業基地,為雙創活動提供大量軟硬件支持,粵港兩地政府更牽頭成立了「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提供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台。特區政府可透過加強宣傳,鼓勵全球技術人才,採用大灣區雙創基地,就着氫能經濟創業。落實機構可由香港投資有限公司擔任,資助創業團隊形成產品雛形,然後提供到相關的駐港中資企業如中石化及香港政府控股的公司如港燈等出資小規模試用,測試其效果,效果理想則逐步推廣,逐步扶持其技術和企業營運能力的成長,同時鼓勵他們擴展業務,走向市場化。

  氫能產業處於群雄逐鹿的階段,在生產、運輸和儲存方面需要技術突破。香港需要在技術人才、基礎設施和企業應用傾向着墨,加快發展步伐:(1)善用大學的研究網絡,促進氫能技術研發的國際合作;(2)鼓勵航運業,參與研發和嘗試運用氫能;(3)聯同大灣區各地政府和企業,鼓勵技術人才運用新技術創業。藉此,香港有望成為氫能發展的重鎮,為繁榮穩定奠定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