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北都區發展建言】借勢與賦能—大灣區發展的香港動力

  譚剛 廣東省政協常委 深灣產業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建設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部署。《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提出,「促進大灣區融合」是香港發展北部都會區八項發展目標中的一項。北部都會區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合理的發展規劃,必將成為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平台和發展極點。在發展北部都會區、促進大灣區融合進程中,首先要深刻認識大灣區新定位和最新發展趨勢動態,然後在促進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特別是與深圳的經濟合作和互聯互通進程中,既要借勢,即把大灣區有效實踐與成果及時轉化成為推動香港由治及興的新機遇和新動能;又要賦能,即通過建設北部都會區,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香港動力。

  一、把握好大灣區「一點兩地」新定位,密切關注最新發展動態。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黨中央部署的重大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慶祝大會講話中明確提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早在2019年2月國家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從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擘畫。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明確要求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一點兩地」)。

  粵港澳大灣區正以「一點兩地」新使命新目標為指引加快建設,廣東省政府在今年1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安排了12項工作,其中排名首位的,就是「做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設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支撐帶動作用」。筆者梳理了一年多來大灣區建設的新進展,將其概括為聯通型灣區、開放型灣區、活力型灣區、科創型灣區、發展型灣區等五大新格局。

  聯通型灣區。一是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重點的硬聯通加速推進,例如5月底全長258公里的廣佛南環、佛莞城際、佛肇城際、莞惠城際聯通運行,橫跨廣州、佛山、肇慶、東莞、惠州5市,6月底跨越珠江口中段的深中通道即將正式建成通車,為大灣區1小時通勤圈和「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畫出最新一筆。二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與政策協同的軟聯通同樣有序推進,最近兩年來已先後推出兩批次36項對接案例、183項灣區標準、15項灣區認證項目,有效推動了大灣區的軟聯通工作。三是伴隨港澳居民及車輛北上、廣東居民南下而形成雙向奔赴格局,粵港澳居民之間的心聯通同樣正在加快構建。

  活力型灣區。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規模已達14.05萬億元人民幣,聚集了3萬億級的深圳+廣州、1萬億級的香港,以及1萬億級的佛山+東莞等5座城市,另外澳門名義與實際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24%、80%以上,表明大灣區經濟活力強勁,在產業體系、集群優勢和經濟互補等方面呈現出綜合競爭力。今年一季度,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4%,其中第二產業同增10.3%,尤其是代表新質生產力的行業和產品如醫藥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等表現搶眼。例如3D打印設備、電子元件、服務機器人產品產量分別增長62.9%、72.0%、45.6%。從人口活力來看,不但大灣區城市保持人口規模增長態勢,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超過44萬人,各市均實現上升增長,其中深圳、廣州增量為12.8萬人、9.3萬人;而且大灣區人口結構活力也同樣突出,在2023年一項針對95後人才吸引力內地城市50強的調查中,深圳、廣州排名第1、第4,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均榜上有名,表明大灣區在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上均呈現出明顯活力。

  二、把大灣區建設實踐及發展成果,轉化成為推動香港由治及興的新動能,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香港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在「一點兩地」新定位指引下正逐漸形成以聯通、開放、活力、科創、發展為顯著特色的新局面,為建設好香港北部都會區、融入並促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一方面,在建設北部都會區進程中,應借鑒參考大灣區的探索實踐、有益經驗和發展成果,借大灣區發展之勢,轉化形成推動香港發展的新機遇與新動能。另一方面,北部都會區建設應推動大灣區新局面的形成與發展,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香港力量。這裏以開放、科創和發展為例,略為分析北部都會區促進大灣區融合發展中的借勢與賦能:

  開放型灣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和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一,擁有高度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業網絡,是構建開放型灣區的顯著標誌和重要力量,對粵港澳大灣區推進國際化水平具有強大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近年來廣東實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的相關做法,包括最近兩年大灣區相繼舉辦全球招商大會的探索實踐,特別是深圳連續31年保持內地外貿出口第一城,以及今年一季度進出口實現同比增長28.8%背後的有益探索,也可以為香港持續穩健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科創型灣區。以香港5所知名高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百強高校、深圳+香港+廣州連續多年排名全球科技創新集群第二名等為標誌,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從香港5所全球百強高校進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設立研發創新平台、取得不少研發成效來看,香港在科創型灣區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顯現。

  發展型灣區。在由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構成的大灣區三大發展極中,香港+深圳這一發展極具有特別重要作用,不但構成發展極的香港、深圳均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而且去年兩地經濟規模達到6.15萬億元,對大灣區的發展動能最為強勁。

  目前大灣區已搭建起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個國家級重點發展平台,其中前海與河套兩個平台位於深圳,前者與北部都會區的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相連,後者與北部都會區的創新科技地帶毗鄰,充分凸顯香港在推動發展型灣區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進一步推動港深融合發展,相互合作、相互促進,互為動能,在構建發展型灣區中發揮好港深極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