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灣區潛力需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葉劉淑儀 立法會議員

  特區政府正在快馬加鞭、全力以赴提升香港吸引力。然而,政府在應對日常施政之餘,還應靜下心來,好好從戰略的高度思考一下融入大灣區的重大意義,尤應認真思考三個問題:大灣區一體化對於香港會帶來哪些轉變?一體化的過程會給香港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如何才能把融入大灣區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融入大灣區無疑將給香港帶來巨變,影響深遠。根據《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政府將再興建三條鐵路,進一步連接北區與內地,北部都會區落成後,預計容納250萬居民居住,屆時,相信絕大部分居民會覺得北上內地甚至比南下港島市區更為方便快捷。隨着大灣區城市化日趨完善,越來越多香港居民有意北遷,內地安家,香港上班,即日往返勢為常態。

  為此,有人擔心香港會出現「空心化」趨勢。然而,港人移居內地並非壞事。港人花費巨資卻住屋狹小,相較而言,深圳等姊妹城市居住條件寬敞優越。一直以來,由於人為區隔,港人難以北上安居。如今交通網絡覆蓋完善,大灣區城市醫療完備、教育優良,勢必將有更多港人遷居內地、享受更為優渥的生活。

  所以,擁抱大灣區意味着特區政府全盤審視人口政策、城市規劃和社會福利的分配。私營部門也須調整發展策略,以適應新格局下生活和消費模式。

  另一方面,香港還需要研究如何衝破限制,以便利用大灣區城市的豐富資源。大灣區擁有8,600萬人口,區內生產總值達2兆美元,有望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地區。然而,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獨立關稅和入境管制阻礙了貨物、服務、人才、資本和數據自由流動。

  突破限制雖非易事,但特區政府已經有了解決方案,實現雙贏。例如,香港缺乏土地興建安老院舍,若能讓更多銀齡港人遷居大灣區,必然多方獲益。

  為了讓更多領取綜援的長者在廣東或福建安享晚年,政府放寬了廣東及福建退休養老計劃的居港年期規定。而且,政府還更進一步同時將在香港和內地開辦安老院的機構列入「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認可服務機構」。

  上個月,又有兩間分別位於佛山和深圳的安老院被納入政府認可服務機構,讓這類機構數量一舉提升至四間。政府還計劃將內地企業營運的安老院也一併納入該服務計劃。而且,隨着越來越多退役紀律部隊成員和公務員選擇在大灣區養老,政府應研究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置土地或物業為那些移居內地的退休公務員提供住所。

  此外,本港多個行業人手嚴重短缺,政府為紓解業界困境,特意放寬輸入外勞計劃,讓機管局、運輸業和建造業可以聘請內地勞工。大灣區內地城市可以派遣科技人才、工程師和科技企業來港發展,他們既可利用香港發展國際業務,也可協助北部都會區構建創科中心。而這些科技巨頭亦可以借助香港頂尖學府的醫學、科研等方面提升自身競爭力。

  總之,要想充分釋放大灣區的潛力,關鍵在發展戰略上要實現彼此互補。香港可協助大灣區城市加快發展經濟,特別是金融、商貿和其他專業領域。只要香港、深圳和其他大灣區城市協同發展,就能取長補短,整合優勢,成為國家經濟增長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