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不群/「以舊換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海南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廖 群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設備更新,是新設備置換舊設備;消費品以舊換新,為舊產品換成新產品,其實都是「以舊換新」。該文件指出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條新途徑,即各行業實行產品「以舊換新」。這一新途徑針對當前宏觀經濟的主要矛盾精準施策,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過去46年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增長9%的強勢崛起,根本原因一是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二是在1990年代中以前仍為短缺經濟,即供不應求,內需驅動;三是新世紀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外貿易迅速擴張,外需驅動;四是人口在去年以前都是正增長,起碼在前30年享受了龐大的人口紅利。可是這些有利因素都在減弱。當前,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只有在解決需求不足和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兩方面做文章。解決需求不足是在需求端發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在供給端改進。兩者均不可偏廢,但按補短板原則,首先應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
刺激需求 帶動產業升級
在宏觀經濟層面,需求就是GDP在支出端的三大組成部分,即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淨出口,或簡單地說的「三駕馬車」,即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需求不足意味着這「三駕馬車」的現有馬力不夠,即消費在趨向飽和的情形下增長放緩,固定資產投資因產能過剩擴張受限,出口則由於外部環境惡化難以持續增長。因此,經濟要中高速增長並提高質量,就需要提升需求,而出口需求由外部環境決定控制不了,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提升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
在現有消費趨於飽和與工業產能過多的情況下,要提升消費和投資需求,「以舊換新」是必須採用的良方。同時,「以舊換新」對產業和產品升級,從而提高經濟質量的意義也不可忽視。一方面,當前中國很多舊產品的質量難以令人滿意。以汽車為例,目前「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乘用車超過1600萬輛,其中車齡15年以上的超過700萬輛,顯然都已過時。另方面,中國新產品的質量已接近甚至引領現代化標準,如在綠色方面引領綠色標準,在數字方面向智慧標準邁進。因此,「以舊換新」將促使中國產業產生跳躍式的升級。
提升生活質量 淘汰舊產品
若嚴格衡量,當前中國相當多的舊產品質量上尚在中低水平,離現代化標準仍有差距。比如城鎮居民住房,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城鎮居民住房人均面積38.6平米,套房比則市場估計在1.1左右,均接近發達國家的標準。但必須看到,城鎮居民住房中,不到一半是2000年後建造的商品房,而其餘一半多為非商品房,大部分在2000年前所建。應該承認,非商品房中的大部分,涉及4億左右的城鎮居民,各方面的質量都離現代化的住房標準有很大差距,遲早需要置換。因此,如果中國消費和產業結構要實現現代化,大量中低質量的舊產品就必須被淘汰,代之以高質量的新產品,也就是「以舊換新」。從提升經濟質量的角度,「以舊換新」也是必走之道。
對「以舊換新」,有人會質疑,以經濟學邏輯拆解這些質疑是我們理解「以舊換新」意義的關鍵所在。
質疑一:這是浪費,值得嗎?舊的並不是不能用,為何要換呢?從個人或企業角度,能用不見得就用得舒服,就像各家都有家電,但很多功能不強且經常會壞,使人煩惱;每人都有房子住,但很多老舊、空間狹小與配套欠缺,令人不適;廠房都有設備,但很多陳舊落後,仍需人工操作,產出效率低下,產品質量不佳,還要經常維護,讓企業家頭疼。
所以,要用得舒服,就必須以新的家電、住房或設備取代舊的。取代完後用得更舒服,就是消費或產業升級,就是值得的。這正是現代經濟發展與增長的意義所在。在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的時代,我們追求經濟發展與增長就是為了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質疑二:人為地製造需求和GDP應該嗎?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這是應該甚至必須的。應該認識到,在供過於求的局面下,現代經濟的需求就是要或只能是被人為地製造出來。這就是凱恩斯主義刺激需求以促進經濟增長的本質所在。凱恩斯在全球經濟因供過於求而陷入大蕭條的20世紀30年代,面對經濟增長缺乏需求動力的情形下,提出了以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需求,從而使GDP增長。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人為的,也就是說凱恩斯主義就是主張人為地創造需求,而其成功也正是政府按照他的理論人為地創造出了需求。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凱恩斯的「挖坑理論」,即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僱兩百人挖坑,再僱兩百人把坑填上,這樣就創造了就業,從而提升GDP。如果說浪費,這可是典型的浪費,坑挖完又填滿後一無所有,比「以舊換新」雖犧牲了舊產品但獲得了新產品要浪費得多了。但不得不承認,就刺激需求和經濟而言,如此的「挖坑」卻是有效的。所以對現代經濟,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思維,應該放開和更新思路。
大蕭條後,各國政府遵照凱恩斯主義原則,視供求情況不時地採取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成功刺激需求和經濟增長。當前,中國經濟面臨需求不足,其實大部分國家都是如此,凱恩斯主義人為刺激需求的理論自然應該派上用場。實際上,人為刺激需求的例子現在已經比比皆是。手機過一段時間就推出新版本,每個新版中的新功能對應着消費者的新需求,但這些新需求都是消費者主動提出來的嗎?其實不是,而是手機公司以供給而調動或刺激起來的,即前瞻性地設計和生產新的功能,然後通過廣告等形式引導消費者購買新版手機而使用新功能;消費者發現新功能有趣,於是購買新版手機並消費新功能,從而樂此不疲。這也是典型的人為刺激需求。這種例子還有很多,如目前新能源汽車中安裝的各種智慧設備等。所以,人為製造需求或GDP不是新鮮事,更不是浪費,而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途徑。
現在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人為製造需求才能保持中高速增長並提升經濟質量,從而繼續崛起的階段。否則,經濟增長就會較快地滑向全球平均水平,經濟質量也難以大幅提高。
質疑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是更加關鍵嗎?的確,在供給端,今後中國經濟繼續崛起的關鍵是全要素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在科技創新、人力資本提升、經濟結構改善和市場機制優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但如前所述,經濟發展需要需求和供給兩端同時發力,供給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並不排除需求端「以舊換新」;非但不排除,而且相輔相成。這是因為,供給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成果最終是要通過需求端的「以舊換新」來實現,如科技創新的成果必須體現在更高質量的新產品上,而如果沒有「以舊換新」,新產品沒有需求空間,則科技創新的成果就沒有市場和得不到應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也就沒有意義了。
支持力度加大 夯實經濟基礎
在經濟學的實踐中,「以舊換新」是多麼的必要。若再考慮到當今各國在經濟競爭是多麼激烈,而競爭的結果對各國的命運又是多麼的關鍵,必要性就更加提升。令人鼓舞的是,中國「以舊換新」的行動已經開始。汽車「以舊換新」方案已出台,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支持,根據地方財政實力,中央財政對東部、中部和西部省份汽車的「以舊換新」分別給予50%、60%和70%的財政補貼,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和2.0升排量以下燃油乘用車。超過50個城市已經推出了住房「以舊換新」方案,包括「代售購新」,「政府、國企或房企回購政府補貼」與「稅收優惠」等模式。設備更新方面,人民銀行5000億元人民幣的科技創新和技術再改造貸款已經落地,同時中央政府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轉移支付和專項補貼等支持設備更新的支出勢在加大。
希望這一剛開始的「以舊換新」行動,盡快向全國各地和各個行業鋪開,以形成一個像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那樣的經濟大潮,夯實中國經濟繼續崛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