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競爭力/鄧希煒倡加大投入產學研合作

  圖:港大學者鄧希煒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黃艾力攝
  圖:港大學者鄧希煒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黃艾力攝

  鄧希煒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1998年赴美深造,在2019年選擇加盟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現兼任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及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副總監,主攻香港經濟轉型的研究和實踐。他曾在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擔任顧問,亦曾於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等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是國際貿易和中國經濟領域備受推崇的經濟學家。

  他在接受訪問時指,今年香港GDP增長率將介乎2.5%至3.5%之間,略高於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惟實際增長率可能會受到全球經濟環境、地緣政治和本地因素的影響而有所下降。香港需採取措施強化經濟的多元化,例如減少對房地產和金融業的過度依賴,並充分發揮其在內地與海外市場間橋樑的作用,以促進國際合作與拓展新市場。

  國際人才配置趨多元化

  國際社會有不少聲音質疑香港的競爭力正在不斷下降,遠不如新加坡、深圳、上海等地,鄧希煒直言「有競爭力才有進步」,香港一定能做得更好。他建議,可以通過發展新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和自動化工業等方式,促進經濟多元化,並利用香港的「一國兩制」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鼓勵新興行業和經濟活動的發展。

  同時,香港應加大對基礎研究和產學研合作的投入,以及優化供應鏈管理,以增強在高端產業中的競爭力。隨着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香港可通過探索新技術應用、綠色金融和數字化轉型等機遇,把握新的發展方向。例如特區政府正在積極推廣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科技企業的成長,並致力於建立一個多元化的金融市場,這都有助香港緊握新機遇。

  談及香港「內地化」,鄧希煒認為,香港的人才流動確實反映了「內地化」趨勢,一部分西方人才因外界對香港的負面報道及地緣政治緊張而選擇離開;另一方面,特區政府積極實施多項人才引進計劃,七項人才入境計劃過去一年已經有13萬宗申請獲批。很多人才都是三四十歲的「中堅力量」,非傳統西方背景的專業人士比例不斷上升。

  他引用港大經管學院的一項調查指出,除了大部分源自中國內地的人才,更有不少是在美國學習或工作多年的亞洲人士,這不僅體現了地緣政治趨勢下人才流動的新動向,也反映出面對外部壓力,華人及亞洲專業人士仍積極尋求回流亞洲,香港作為國際都市的吸引力依然顯著。

  他還透露,香港人才逐漸向更多元化的國際人才配置轉變,還包括不少來自中東、印度及歐洲部分國家的專業人士。尤其考慮到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擔當的角色,這種轉變可謂是「喜聞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