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遼寧海城 賞萬畝桃梨芬芳 品千年古城韻味

◆海城近郊的白雲山景區風光。
◆海城近郊的白雲山景區風光。

◆ 遊客身着漢服打卡海城八里桃花林。
◆ 遊客身着漢服打卡海城八里桃花林。

◆ 萬畝梨花潔白無瑕與紫色諸葛草相映成趣。
◆ 萬畝梨花潔白無瑕與紫色諸葛草相映成趣。

◆新石器時期巨石文化——石棚。
◆新石器時期巨石文化——石棚。

◆ 厝石山腳的琉璃影壁
◆ 厝石山腳的琉璃影壁

◆遼南地區最大的魁星樓。
◆遼南地區最大的魁星樓。

◆中國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惜字塔。
◆中國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惜字塔。

◆隱藏於深山之中的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金塔」。
◆隱藏於深山之中的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金塔」。

  位於遼東半島北部,地處北緯40°黃金走廊的遼寧海城,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城。每年春夏,當地萬畝果園的梨花、桃花相繼盛開,漫山遍野或如玉似雪、或粉嫩嬌艷,迎風飄香,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來此踏青。賞花之餘,遊客亦可漫步城中厝石山,觀賞琉璃影壁、惜字塔、魁星樓等歷史文化古蹟,或到近郊的白雲山、九龍川、三岔河濕地等人間秘境,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尋覓星羅棋布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古人展開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文、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遼寧報道

  海城古稱臨溟、澄州,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後因地質結構變遷,漸成陸地,設治之時取名為海城。芳菲四月梨花開,澄州花海邀春來。素有中國「南果梨第一縣」美譽的海城,種植南果梨已有120餘年歷史。每年春夏期間,在海城東部山區鄉鎮,萬畝果園漫山遍野都是南果梨花,賦予了這座古城獨特而別樣的古韻鄉愁。除了潔白無瑕的梨花,當地今年也首次推出「八里桃源 秀甲一方」的桃花賞花活動,吸引數以千計的海內外遊客來此賞花打卡。

  厝石山奇石交錯 集古蹟於一處

  以花為媒,當遊客走進這座千年歷史的古城,幾乎隨處可見各朝代歷史遺蹟。在位於海城市中心的厝石山,核心保護面積1.4公頃的公園內,至今仍較好保存着包括琉璃影壁、去思亭、惜字塔等多處不同年代的歷史古蹟。

  當地人稱,因厝石山上多有奇石,參差交錯酷似天外來石,因此結合《詩經》中「他山之石,可以為錯」,取名「錯石山」,後演變為「厝石山」。雖然名中帶「山」,但厝石山遠沒有其他山峰那般雄偉、挺拔,海拔僅49.9米,坡道平緩,徐徐抬升。相傳在唐朝,海城建有土城,而這座土城的中心點即是厝石山。

  遼金時期,海城分別稱為海州、澄州,歷史記載,當時的厝石山上建有一座明秀亭,供文人雅士吟風弄月,冶心怡情。明清時期,海城別稱「臨溟」,並不寬博的厝石山成為各式古蹟的集納之地,在「臨溟八景」中,有四景位於厝石山上。

  清御賜琉璃影壁 蘊含皇室風範

  站在山腳,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琉璃影壁。這座影壁原本位於海城市析木鎮缸窯嶺村黃瓦窯,60多年前因原址受洪水侵襲,將其遷移至此。作為皇家御窯,黃瓦窯專為清代皇家建築燒製琉璃構件,瀋陽故宮、清福陵、清永陵等建築的琉璃構件均出於此。

  厝石山的這座琉璃影壁全部構件均為琉璃,頂部為起脊兩坡式。在影壁頂端,裝飾有捲雲形狀的綠色琉璃磚,脊的下面是綠釉琉璃筒瓦,簷頭有圓形瓦當和滴水瓦,脊兩端原本各有一個琉璃螭吻,但如今均已不復存在。

  中國傳統的吉祥祝福在這座影壁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影壁正面有三幅圖案,中間是「鶴鹿同春」,「寒松勁節」與「竹報平安」則環擁兩側。在影壁背面,是「麟趾呈祥」「封侯掛印」與「連升三級」,三幅圖畫相對獨立,但又融為一體,不得不讚嘆設計者與製作者的匠心獨運。

  《海城縣志》記載,這座影壁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道光皇帝為了表彰黃瓦窯主侯振舉燒窯有功,特意御賜這座影壁。作為中國清代僅有的兩座琉璃官窯之一,海城黃瓦窯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而琉璃影壁原本就矗立在黃瓦窯官廳前。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的影壁,其精湛的雕刻藝術、具有時代意義的建築風格,為研究中國的工藝建築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

  遼南最大魁星樓 體現儒家哲學

  走入厝石山,一眼便可看到屹立在山坡之上的魁星樓。魁星樓是為儒士學子心目中主宰文運興衰的神而建。古時,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因此,魁星樓具有濃厚中華民族風格和地方文化特色。

  據統計,全國目前僅有三十七座魁星樓。海城的這座魁星樓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歷史原因被損毀後於1999年重建,是遼南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魁星樓。

  登上第一層台階,映入眼簾的是刻有吉星高照的三足鼎,以及刻有雙龍戲珠的石階浮雕,彰顯了魁星樓的氣魄宏偉、地位不凡。屋頂青磚碧瓦,飛簷斗拱,龍頭吞脊走獸排列其上,體現地位尊卑。翹起的簷頭上各掛着驚鳥鈴,當風吹過時,叮咚作響,悅耳清脆,別具風韻。屋脊採用自然流線型,既可以防風避雨,又有助於排水。

  走進魁星樓,首先是「魁樓神武」四字牌匾,樓梯轉角處為《臨溟八景圖》,畫有遼南古城之海城的古時八大景致,「魁樓晚眺」便是其中之一。魁星樓反映出在中國古代社會的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對考舉高中的期望,體現了儒家哲學和中國祭拜文化。

  北方唯一惜字塔 記錄歷史典故

  漫步厝石山,樹木環繞,巨石拱衛。山上8.5米高的灰黑色惜字塔顯得更加挺秀精巧。雖然名中帶「塔」,但實際上,惜字塔的功能並非用於禮佛,而是當時的地方官員和文人銷毀公文和墨寶的地方。

  厝石山上的這座惜字塔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即中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之年。當時的海城知縣徐鉞委託士紳曲泳長,在重修文廟的時候建造了惜字塔。

  這座塔的設計以實用與美觀為主。惜字塔為翹簷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塔身雙層,第一層塔身空心六面,正南面開門,每面塔身上端飾有仿木磚雕的雀替、額枋、斗拱、方椽,六面磚簷上共有垂脊六條,每條垂脊末端各有跑獸一隻。第二層塔身內收,外有一圈磚砌護欄,立有12根磚柱,塔身上端飾有仿木磚雕紋飾。

  中國古代的文人一直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寫了字的廢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史料記載,惜字塔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場鎮街口、書院寺廟內、道路橋樑旁,有些大戶人家也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有些塔龕中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

  然而,時至今日,保存下來的惜字塔數量較少。據統計,目前只有遼寧省海城市、江西省萬載縣、安徽省岳西縣和台灣省桃園縣等地還保存有為數不多的此類建築,且建築風格各異。經對比其他地區的惜字塔類建築,海城惜字塔為六角二層空心柱形翹簷磚塔,形式規整、磚雕精美,建築類型更符合晚清風格的特點。

  近郊山勢巍峨 古蹟星羅棋布

  除了海城市內以厝石山為代表的一眾古蹟,海城近郊的鄉鎮亦星羅棋布各大風景名勝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值得歷史愛好者一探究竟。譬如孤山鎮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的「仙人洞」,早在清咸豐七年(1857年)《岫岩縣志》中就有記載︰「土人結隊籠燭而入,內有萬象羅目的石乳,行數里後抵一河對岸是石門,有光射入,洞內時有惡風盈。」

  在海城東南17公里的析木鎮姑嫂石村南山,有六塊打磨光滑的花崗石板組成石棚,被稱為新石器時期巨石文化。雖歷經5,000多年的風華雨蝕,仍保存完好,向世人展示古人的聰明智慧。

  同樣在析木鎮,西北2.5公里的羊角峪西山腰上還隱藏着一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塔」。塔北原有始建於遼代的「金塔大禪寶林寺」,寺內有萬曆年間的碑刻兩甬記載了其修建經過。

  海城近郊的風景名勝,山勢多巍峨峻峭,森林繁茂,山泉旺盛。自然景觀與古代文化遺址、傳說、宗教寺廟等人文景觀合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