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於達協議賤賣內容 恐重蹈被科企搵笨覆轍
香港文匯報訊 科技業刊物《The Information》創辦人、《華爾街日報》前資深記者萊辛在《大西洋月刊》撰文,指出新聞機構為避免人工智能(AI)公司竊取報道內容的行為,急於與科企達成協議,憂慮此舉會「賤賣」新聞內容,違背自己的利益。
未捍衛知識產權有損信譽
萊辛表示,他看到不少傳媒負責人向蘋果公司、Google和Meta等科企讓步,為追逐科企的傳播力量和支付的補償,而與科企匆匆達成交易,試圖安然度過「數碼浪潮」。他提到新聞集團在2011年為迎合蘋果和iPad而推出新內容,結果投入大量資金但無法帶來任何利潤,卻幫助蘋果銷售更多硬件。一些傳媒為了從Google那裏獲得報酬,透過搜尋免費提供新聞報道,卻發現這侵蝕了自己的訂閱業務。傳媒爭相為Facebook製作原創影片節目,並重新調整文章格式,以便在其新應用程式中運作。然而社媒其後取消節目和應用程式,以致許多新聞機構倒閉。
出版商在AI方面正犯上同樣錯誤。出版商正與OpenAI等科企談判,出售他們的新聞內容,讓科企用作培訓AI。這些交易相當於和解,有關出版商不僅未能捍衛自己的知識產權,且還用自己來之不易的信譽,換取一些科企的小額現金。而且也沒有令人信服的案例,能說明科企將如何幫助建立新聞業務。
萊辛指出,人們10年前至少有理由相信科企會認真對待向消費者傳播新聞。他們建立實際的產品例如Google新聞,如今的AI聊天機械人卻經常犯錯。儘管OpenAI和其他科企表示,他們有興趣建立新的新聞分發和信用模型,但卻很難看出科企打造的AI產品,如何為新聞創造有意義的收入,這些公司正利用AI顛覆網絡搜索,幫助用戶比瀏覽幾個連結更快找到單一答案。那麼,當AI可以給他們答案時,為何還有人想要閱讀一堆新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