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企硬打官司 傳媒對AI交易存分歧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不少大型出版商均受到人工智能(AI)企業的威脅,有傳媒集團決定與AI企業達成出售內容和資訊的協議,藉此獲取額外收入,但《紐約時報》等媒體則決定與AI科企對簿公堂,阻止科企免費獲得媒體內容。究竟是採取合作方式還是「硬碰硬」,業界存在不少分歧。

  新聞媒體聯盟代表出版商,並就如何處理生成式AI模型向成員提供建議。該聯盟行政總裁科菲表示,「AI科企的產出可能會與我們整個行業競爭,這就是為何它對傳媒業是一種生存威脅。」擁有《名利場》、《Vogue》和《紐約客》 等刊物的國際期刊出版集團Condé Nast行政總裁林奇表示,他支持業界與AI科企合作,但如何合理使用數據是關鍵,最重要是保護傳媒業者的知識產權。

  林奇解釋說,該公司去年初制訂AI原則,並已傳達給員工。他1月前往華盛頓,在參議院小組委員會關於後AI世界新聞業未來的聽證會上作證,呼籲國會澄清何謂合理使用數據。 「這種模糊性只會阻礙交易完成。」林奇稱,「我們更願意完成許可交易,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會走《紐約時報》的舊路。」

  德國出版商Axel Springer去年春天與美國科企OpenAI就其培訓聊天機械人ChatGPT產品的內容達成協議,很大程度是因Facebook和Google多年前壓垮了出版商,並拿走它們的內容,但沒有給予他們適當的補償。Axel Springer行政總裁多普夫納因此汲取教訓,「我們希望探索AI推動新聞業的機會,將新聞業的品質、社會相關性和商業模式,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