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學製粵劇頭飾可帶走髮簪 學員:做裝飾都靚

◆謝女士和女兒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謝女士和女兒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周師傅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周師傅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昨日舉行的《多彩華藝》嘉年華吸引不少巿民到場,部分更參加工作坊,學習製作剪紙、頭飾、香包等。有學員表示,親手製作手工藝品比購買成品更有意義,傳承中華文化不僅限於從業者,廣泛意義的愛好者亦扮演重要角色。

  參加粵劇頭飾製作的陳女士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她早前在社交網站見到工作坊的宣傳,故想來試一試,「我本身不算粵劇迷,但是見到頭飾有各種花珠,可以編得很漂亮,就動心想來學。」學員可以帶走自己製作的小型髮簪,陳女士對自己作品感到十分滿意,「擺在枱面,做裝飾都靚。」

  參加者學得開心,導師也感到自豪。工作坊負責人周師傅從事粵劇頭飾製作十多年,現場展示數款她早前完成的頭飾,參觀者從不同頭冠的繁複花式上,可以感受到傳統工藝的奧妙。「這一款最複雜,熟手做要一個月,簡單一些的這款,也要做半個月。」她向記者介紹。

  周師傅早年曾當過粵劇演員,年紀漸長後淡出幕前,但始終對粵劇懷有熱愛,故選擇製作頭飾發揮餘熱,平日也會在社區開班授徒,「這次參加工作坊的學員都好認真,多數都是第一次做,有這個水平,我好滿意。」

  陳同學和胞弟在家長帶領下則到場學習製作端午香包,「我們做了大概半個小時,認識了一些平時沒見過的花草藥材,覺得很有趣。」兩姐弟還各自在香包袋上畫喜歡的圖案,表示這幾天也會隨身攜帶,沿襲端午習俗。

  港鐵站附近商場辦活動 方便市民

  同樣製作端午香包的謝女士認為,今次活動安排得當,藉着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可帶出更多傳統文化相關知識,而活動地點選在港鐵站附近的商場,亦方便市民出行,「我帶女兒一起來的,平時假期都會主動找活動參與,年輕人更應該多學習,了解自己的民族和歷史。」◆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