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論事/公務員要內知國情外曉世界\葉建明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在特區公務員學院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合辦的「2024年度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專題報告會上強調,政府官員掌握國際形勢有利於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

  行政長官的講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可謂一語中的。回歸前,香港的公務員沒有決策權,主要是「執行機器」。因此既毋需了解內地,也不必了解國際。這形成一個奇特的現象:雖然香港是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但真正研究國際問題的人才寥寥可數。

  以主人翁態度處理事務

  香港回歸後,在「一國兩制」下實現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特區政府在基本法規範下,擁有地方治理的決策權。政府官員要向中央負責和向市民負責,就必須把香港治理好,出台政策必須跟隨國家發展大局並因應國際大勢順應國際潮流。即便是一般公務員,也需要以主人翁的態度處理事務,在執行政策時,需要對政策出台背景及意義有了解,才能正確執行而不走樣。

  毋庸置疑,今天的特區政府官員,包括公務員,需要內知國情,外曉世界。這需要成為官員和公務員的一項基本功。

  回歸以來,香港多少有識之士一直在強調公務員要內知國情,國家也一直採取措施幫助香港官員和公務員認識祖國,公務員北上接受國情培訓及交流研修成為常態。知國情也變成香港社會的共識。

  但是,對於外曉世界,政府官員和公務員顯然重視不足。有人以為懂外語,外部資訊通暢,自然就是「外曉世界」;有人還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外交是中央的事權,香港不必耗費精力關注國際。但其實不然!這兩種觀點都顯然片面而膚淺。對於紛繁的世界,如果沒有一雙慧眼,沒有國際知識的積累及建基於此的正確研判能力,就難以從錯綜複雜的事態中找見事物的本質,難以把握世界發展脈絡,以至於面對到來的局勢束手無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那樣的封閉狀況。

  政府官員和公務員需要像李家超行政長官說的那樣,要增進對當前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的掌握。世界正處於百年來未有的大變局中,而當前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勢必影響全球格局,加上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交鋒,對全球政治經濟和國際貿易都帶來極大影響,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經濟體,不可能置身事外。

  在這樣的國際風雲下,政府官員和公務員需要有大視野,具備開闊的世界眼光,敏銳地觀察世界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的走向,從而把握世界大勢。一方面,可以提前研判國際局勢獲得先機,把國際局勢的變化發展與特區施政結合起來,利用機遇,規避風險,調整政策,有效施政,提升治理水平;一方面,通過學習借鑒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利用他山之石引入新的視角,進行新的探索,令香港始終跟得上歷史進程,香港的發展蒸蒸日上。

  以國際化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目前,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角色越來越重要,面臨的挑戰也會越來越多。隨着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僅僅是共享國家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有一份責任,即提升香港的國際價值,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自身的力量。

  中央對香港寄予厚望,希望香港保持國際化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用好「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一獨特優勢,發揮好香港在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的作用。為此,香港必不負中央所託,把內知國情,外曉世界的功課做好,以自身所長,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如何幫助官員和公務員加強「外曉世界」的素養,特區公務員學院與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合辦專題報告會是較好的途徑。同時建議借鑒集體學習的做法,聘請專家學者,根據一段時間的形勢發展變化,從實際需要出發,進行針對性的學習。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