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麒麟舞麒麟 港生體驗嶺南非遺

◆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同學們分組製作麒麟舞的重要道具麒麟頭。
◆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同學們分組製作麒麟舞的重要道具麒麟頭。

◆麒麟舞非遺傳承人鄧主文(右一)在講解麒麟製作技巧。
◆麒麟舞非遺傳承人鄧主文(右一)在講解麒麟製作技巧。

◆一名學生試着舉起麒麟舞起來。
◆一名學生試着舉起麒麟舞起來。

  「看見手藝 遇到嶺南」文化遺產周活動暨大開幕

  近兩米長的竹條,被一雙雙巧手扭成不同大小的圓圈,這些竹圈被竹條固定後,再用繩子結實地一抽,一個個麒麟頭骨架就昂然立起來了。5日,中國第八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看見手藝 遇到嶺南」文化遺產周活動在暨南大學正式開幕。來自港澳和內地的學生踴躍體驗非遺手藝,齊齊紮起舞麒麟所用的麒麟頭骨架。來自深圳的麒麟舞傳承人鄧主文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自從去年恢復通關後,從香港到深圳寶安學習紮麒麟和舞麒麟的香港青年明顯多了起來。「每逢節假日舞麒麟時,香港遊客都蜂擁而至。作為傳承人很開心看到大家對大灣區的非遺傳承感興趣。」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

  「紮馬、跳步、丁字步……」在學生的圍觀稱讚下,舞麒麟非遺傳人鄧主文舉起麒麟頭靈活地舞動着,橫豎交錯的步伐快速地變換方位,非常有動感。有兩名學生看完示範後還立即嘗試,兩人一前一後配合,成功地舞出跳躍、站立的姿勢。舞麒麟是廣東特色的民俗活動。每逢大年三十或者中秋等傳統節日,廣東不少地方總少不了上演一段熱鬧的麒麟舞,就連香港西貢坑口村亦保留着舞麒麟習俗。「看見手藝 遇到嶺南」文化遺產周活動開幕儀式上,主辦方特意請來麒麟舞非遺傳承人教授粵港澳學生舞麒麟及製作麒麟頭的技巧,不少香港學生都饒有興致。

  港生:近距離觀看學習十分激動

  「00後」暨大香港學生陳悅輝看到麒麟頭,忍不住上前細細觀看。祖籍潮汕地區的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逢年過節,在老家總會看到鑼鼓喧天、熱熱鬧鬧的舞麒麟。「我有不少歲數差不多的本地朋友、親戚,本身就是舞麒麟隊伍的成員,但我從沒參與過。現在有機會近距離觀看學習紮麒麟頭,參與舞麒麟,心情十分興奮激動。」

  陳悅輝說,看到栩栩如生的麒麟頭,馬上就能辨認出其客家風格和海陸豐風格的區別。「香港的是客家風格比較多,廣東則還有其他風格的舞麒麟,大灣區的文化都彼此接近又有微妙差別。如果像舞麒麟這樣的項目可以更多交流,會促進大灣區傳統文化的傳承。」

  傳承人讚港青北上學藝者增多

  舞完麒麟,鄧主文和工作人員拿出了長長的竹條、薄紗、宣紙等材料,和現場的粵港澳學生一起製作麒麟頭骨架。他介紹,客家麒麟額上獨角畫有八卦,耳朵翹起如牛,面上繪有金錢和牡丹花圖案,象徵富貴吉祥。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製作一個手工麒麟頭,老師傅也需要一周時間完成,而製作綿密緊緻的麒麟頭骨架,更是需要兩天時間,非常考驗功夫。

  「麒麟頭製作需要經過紮架、糊紙、繪圖、上油、安裝等步驟,一步步來並不困難。」鄧主文表示,自己八歲時已經學習舞麒麟,小時候也到家附近的山頭找竹條和紙自製麒麟頭來舞。「現在非遺保護和傳承越來越受重視。不僅深圳本地的小朋友,不少香港人也特意來深圳這邊學習客家麒麟的製作和舞步。」他介紹,今年三月三廟會就有不少香港市民特意前來觀摩傳統舞麒麟,臨近暑假他們還準備開設麒麟文化公益課堂,邀請粵港澳和海外的孩子來體驗學習,反響熱烈。

  暨南大學學生趙詩敏也對舞麒麟等非遺項目十分感興趣。她同時還是學校欖雕項目負責人,經常組織港澳同學一起學習非遺文化,將手工製作的成品用於展覽,自豪感滿滿。「這次真正動手去做麒麟頭,會很有參與感和成就感。現場微縮版的麒麟頭裝飾品,還能做室內擺設,讓人感覺到非遺文化就在身邊,從未遠離。」

  有助激發學生對非遺文化創新傳承

  本次活動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教席特別策劃。活動總策劃、教席首席主持、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陳平介紹,希望借活動為青年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人提供展示的平台,也讓在校學生了解、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她介紹,活動周先後將邀請麒麟舞、陶塑瓦脊製作技藝和廣繡刺繡工藝三位青年傳承人來現場示範,讓學生動手體驗非遺手藝。「這些青年傳承人都是『95後』,非常年輕,可以和學生打成一片,彼此可以激發出對非遺文化的創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