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遵義的文化底色(五)
木 木
貴州省有兩處入圍世界遺產名錄:一是自然遺產赤水丹霞地貌,一是文化遺產海龍屯土司遺址。兩個地方都在遵義,直觀反映了遵義在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所達到的文化高度。透視遵義文化底色,可以用「五色呈祥」來概括:紅軍文化奠定了遵義在中國革命史上不可取代的豐碑地位,生態文化模鑄了大美遵義的山水骨架,民俗文化為巴蜀黔邊蠻荒之地注入鮮活靈魂,沙灘文化體現傳統士大夫精神風行草偃的魅力,土司文化則滲透到中國古代靈活務實的統治邏輯之中。
海龍屯作為楊氏土司歷數代修築而成的軍事要塞,可以看作土司文化的地理標本。當我沿着陡峭的石階往上攀爬,腦中浮現出一幀幀相互衝突的歷史畫面,心中五味雜陳。
公元875年,由王仙芝、黃巢發動的農民大起義,標誌着唐朝末年的社會動盪和政治腐敗達到頂峰。起義迅速席捲大半個中國,並攻佔首都長安,建立了短暫的大齊政權。經過這場起義,本已千瘡百孔的唐王朝統治根基遭到全面破壞,幾近名存實亡。隨着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嚴重削弱,藩鎮勢力大增,皇帝成為軍閥爭奪的對象。至907年,黃巢舊部、梁王朱溫篡唐,建立梁朝,史稱後梁。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稍有實力的地方割據勢力都會生出反叛之心。就在王仙芝、黃巢起兵當年,播州發生「土酋叛」,旋即陷於南詔。朝廷已經自顧不暇,旨令地方忠勇之士可自行募兵前往平叛,受封收復之地。巴蜀南部今瀘州、綦江一帶,自古以來是僚人聚居地。僚人部落首領楊端素有大志,奉旨起兵,率領八部族眾,在舅父謝氏及播州當地羅氏協助下,逕入播州白錦堡,平息叛亂,迫使南詔納款結盟而退。楊端受封播州安撫司,建立世襲土司政權,歷29世,直至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為朝廷所滅,綿延700餘年。
俗語說,百年的朝廷,千年的土司。楊氏土司政權起於唐朝末年,歷五代十國及宋、元、明諸朝,在王朝更迭的夾縫中頑強生長。楊端初領播州時,所轄區域僅限於烏江北岸之遵義、綏陽一帶,「地方偏僻,人口稀少,總計戶不滿五百,人口不過二千餘」。宋時地盤有所擴大,西北有赤水、習水,北至桐梓,東北達正安、務川等地,戶口數已過萬家。但從轄地範圍看,仍多在烏江以北,江南的平越地區當時尚屬羈縻州郡難以控制的「生界」地。
宋廷南渡後,政治中心南移,對平越地區的管治逐漸納入朝廷視野。特別是忽必烈偷襲雲南成功後,為了防範蒙古軍穿越貴州腹地,攻擊南宋後路,朝廷不得不借助思州、播州等土司勢力規劃軍事防禦。海龍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修建的,並與合川釣魚城等其他城堡一道,有效遏制了蒙元從西路襲宋的攻勢。但這一政策的推行,也導致了思州、播州土司勢力坐大,向南插入平越地區,陸續蠶食這片「生界」。大致講,思州田氏控制了平越東部,播州楊氏控制了平越西部。
後來元朝、明朝相繼建立,鑒於「西南諸省,水復山重,草木蒙昧,雲霧晦冥,人生其間,叢叢蝨蝨,言語飲食,迥殊華風」,都延續了傳統土司管治模式。播州楊氏勢力在元代達及頂峰,轄地千里,節制百族,南迄清水江上游諸地,北包巴蜀黔邊境,範圍已逾5萬平方公里。明承元制,對西南土司的管治之策仍以撫慰為主,升播州安撫司為宣慰司,下領兩個安撫司,六個長官司,形成自成體系的「大土司管小土司」統治格局。
顯然,楊氏入播所代表的土司制度,是歷代王朝經略西南的重要依仗,對穩定當地社會、推動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着土司勢力坐大,與中央政權的矛盾凸顯出來。這個過程也像海龍屯的修築過程一樣,經過一代代土司的修繕增補,功能越來越完善,工事越來越精緻,表面看來似乎堅不可摧,內在矛盾卻已積重難返,最後轟然倒塌。
楊氏土司政權的覆亡,固然與末代土司楊應龍的個人品性有關。他自恃家族勢力雄厚,本人又文武雙全,處事驕橫跋扈,草菅人命,四面樹敵,乃至誅殺朝廷命官,無所不為。但從根本上講,還是分封制與大一統的矛盾升級,突破了鬥而不破的邊界,其中一方必須離場。無論同僚間的明爭暗鬥,上下級的猜忌構陷,還是家裏人的爭風呷醋,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終究是小風波,沒有大環境的推波助瀾,不可能掀起毀家滅族的滔天巨浪。
海龍屯又名龍岩屯,建於龍岩山巔,離遵義老城西北28公里。屯頂海拔1,354米,屯基海拔974米,相對高差300至400米。始建於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毀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在歷時343年的歲月裏,楊氏把這裏作為土司府的別宮,也當作土司統治的象徵,不斷加以完善。屯上建有九關,前為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後為萬安關、二道關、頭道關,可謂機關重重。屯頂有1.59平方公里平闊之地,可囤積糧草,亦可耕種。如此固若金湯的防衛工事,終究免不了被攻陷,化作一道道殘垣斷壁,孤聳於半空中經風沐雨。究其根源,海龍屯修得再堅固,也只是一家一姓的私產,既非國之所需,亦非民之所要,到頭來只能被歷史潮流淘汰。
剿滅楊應龍叛亂後,播州被一分為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楊氏土司的統治宣告結束。朝廷平播,開了改土歸流的先河。此後,明清歷任皇帝再沒有放下改土司為流官的心思。直至清雍正四年至八年(1726-1730年),雲貴總督鄂爾泰全面推行這一政策,並輔之以「減免賦役,善加撫恤,疏浚江河,墾闢荒蕪,設立學校」等善後措施,雲貴地區徹底納入清王朝大一統管治體系。
黔水巴山大戲堂 你方唱罷我登場
古今多少英雄夢 能釀一壇老醬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