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平台大咬 抽佣最高三成

  司機轟分成欠透明 業界促監管收費

  香港的士業迎來網約世代,作為行業食物鏈最底層的司機,車資收入被平台瓜分,卻沒太大議價能力討價還價。本報記者近日專訪網約平台司機和「白牌車」司機,均指已成功搶佔市場的網約平台,正逐步加收司機佣金或手續費,每張單需上繳一至三成交易額,但分成比例計法往往無從稽查。有司機慨嘆比例多少無話語權,只能任人魚肉,又指平台食水深,分成欠透明度,乘客以包車方式乘網約車,平台系統同樣沒交代金額釐定標準。業界促請政府規管網約車時,一併監管網約平台收費透明度。

  專題組

  網約平台方便市民預約的士服務,而且有完善投訴機制,司機行為受約束,服務質素也有保障,不少市民也轉投網約平台懷抱。對於的士司機而言,這是大勢所趨,也是為勢所逼,的士接街客的話,扣除車租、油費及雜費後,車資全入司機口袋裏,若透過平台接單,司機收入會進一步削減。

  然而,擺在司機眼前的只有接與不接生意的問題,若不接就可能一直「等運到」,故不少的士司機也在街客不足時,承接網約乘客。曾試用多個網約車平台的的士司機黃先生日前對記者表示,街上兜客必然是司機首選,「按錶收費,客畀幾多,我哋收幾多清清楚楚,唔求着數,都唔會蝕底。」但問題在於如今大環境下,不少乘客已轉用手機App call車,黃先生說:「你唔做,人哋做,生意少咗你肯唔肯?」

  他透露,曾接載一名網約乘客由北角前往機場,咪錶車資超過300元,加上行李和隧道費隨時要350元,「你知唔知我最後收幾多?只收250蚊咋!」他坦言網約平台食水深,個別訂單三成車資上繳平台,故他已轉會到新進軍香港的平台,「新平台搶市場為吸引司機使用,已將佣金分成降到最低,司機才有肉食。」

  新平台搶市場 優惠兩頭益

  不過,他指這都是新平台短暫的市場策略,「Uber又好、高德又好,什麼平台一開始進入市場,兩頭益,畀乘客折扣,又畀司機優惠,等大家對佢產生黏性,優惠就越來越少,最終都係被抽水。我覺得新平台抽佣抽得多係遲早嘅事,我哋只有面對現實。」

  開發平台需要投資,需要回本及盈利,作為的士司機黃先生明白「羊毛出自羊身上」的道理,但問題核心是平台收費的透明度,他指平台沒有交代計算分成及包車價格的準則,司機乘客只能決定接受與不接受身兼的士車主的司機王先生從未使用網約車平台,但他不反對合法網約車,「呢個世界,科技梗係會令大家都方便,係一定要用嘅,但我年紀大用唔慣。不過網約的士又好,白牌車又好,我覺得都要規管,令行業生態更健康。」他亦坦言,今天香港的士行業已爛到不能再爛,急需改革,「部分司機唔爭氣搞壞行業名聲,一定要改變呢個風氣,你自己做唔好,唔怪得人哋去坐白牌車。」

  剛加入滴滴平台之的士司機關小姐認為,網約平台除方便乘客,也有規管司機行為的功能,她舉例颱風吹襲下,乘客call台電召的士要另加100元是情有可原,「但在蘭桂坊、纜車站截車,一開口就三四百(元)係常態,咁樣唔係影衰香港係咩呢?」她認為不論引入車隊或平台,車廂安裝閉路電視、錄音、電子支付都有必要,「咁樣就可以有效規管行業內嘅害群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