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現/譯碼月球「背後」歷史 探索蒼穹

  圖:2022年10月,中國科學院的工程師在分析嫦娥五號月壤成分。\新華社
  圖:2022年10月,中國科學院的工程師在分析嫦娥五號月壤成分。\新華社

  為探索月球背面。中國嫦娥四號任務攜帶大量科學載荷。嫦娥四號着陸器上有月球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低頻射電譜儀。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紅外光譜儀對一枚月表石塊進行了成像和紅外探測,全景相機、中性原子探測儀、測月雷達獲得了大量科學探測數據。目前,玉兔二號在地質條件複雜的月球背面累計行駛超過1500米,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學發現。

  根據嫦娥四號任務各科學載荷所取得的數據,科研團隊獲取了着陸區形貌、構造、成分等地質信息,以實驗證據證明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對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地質演化乃至月殼早期演化歷史、月球深部物質結構及形成機理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價值;實現了巡視區月壤分層結構的高精度成像,揭示了月壤分層結構的形成機理。嫦娥四號任務核心科學家團隊已在《Nature》、《Science》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超過140餘篇高水平論文。

  嫦娥四號科研成果還助力月球國際科研站的研發建設。基於嫦娥四號探測器對月球背面表層月壤溫度的就位測量結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等科研人員發現,在月球表面的真空條件下,月壤的熱導率極低,是非常好的隔熱層。未來在月球極區建立月球基地,可在基地表面覆蓋一層月壤,以防止有害的宇宙輻射,並避免白天溫度過高和夜間過度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