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的士改革的關鍵

  劉予涵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政策分析師

  最近香港最熱的話題莫過於「的士大戰Uber」,的士業的服務質素、駕駛行為總體低下成為市民關注。交通諮詢委員會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的士投訴數字達11,452 宗,按年激增51%,較疫情前歷史最高紀錄多出4%,其中拒載和駕駛行為不當的投訴最為普遍。

  另一組間接數據更加「細思極恐」:香港多達50間可承保車險的保險公司中只有不足10家接受的士保險,最大原因就是賠付率高。運輸署數字顯示,的士近年成為全港交通意外率最高的車輛類別,2023年更是達到每千輛車有295輛出事故。職業司機本應更注重安全,然而在香港卻成為「馬路殺手」,證明如今情況已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

  政府也聽到民怨,推出的士車隊牌照並研究「網約車合法化」方案。然而,只此兩招遠遠不能達到提升服務水平的目的,科技才是改革的關鍵。

  早年內地的士業服務同樣受詬病,皆因人性使然:單次博弈中司機的最優策略就是「宰客」。然而,隨着網絡科技賦予乘客評價權,內地的士服務質素顯著提高。香港可借鑑強制的士司機加入網絡平台,接受乘客監督,設計合理獎懲機制提高服務水平。

  其次,科技帶來安全。過往巴士一直是本港交通意外率最高的類別,但近年各巴士公司引入科技手段,如GPS,車速、車身監控,電子穩定系統,車內攝像頭等,安全水平大幅提高,實打實的例子值得的士業借鑒。另外,如今電動汽車發展迅猛,政府也致力於推動環保,不如以此為契機引入智能化的士,提高行車安全。

  最後,當然是支付方式。香港的士業仍普遍只收現金。作為旅客到港接觸的第一線,這種「史前文明」極大打擊了香港國際城市的形象。參考同類城市做法:新加坡隨「智慧國2025」計劃已在的士業普及信用卡及電子支付。迪拜的士甚至標明:如果司機拒絕刷卡或刷卡器不工作,該行程免費。其他地方可以做到,香港有什麼理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