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清思】神話經變換 刑天淪瘟神

◆清代皮影戲中的刑天。 網上圖片
◆清代皮影戲中的刑天。 網上圖片

  年前筆者在本欄嘗試從歷史角度切入,闡述刑天的原型很可能來自遠古原始部落的領袖。逝者已矣,刑天一名竟然能跨越時間長河流傳至今,顯然是得益於神話傳說的推波助瀾。

  先民很早已經採用神話方式,傳頌刑天的英勇事跡。先秦古籍《山海經》載刑天因「與帝爭神」,惜敗而被「帝斷其首」,遂「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半人半神的姿態於書中活靈活現,反映他曾備受族民尊崇。那麼為何受萬民景仰的刑天,終卻蛻變成後人避之則吉的瘟神,便要追溯刑天神話傳說的流傳軌跡。

  相傳《山海經》由巫師及方士編撰,內容多為神異傳說。魏晉時期道術思想流行,士人多好仙家傳說,自然愛讀《山海經》一書。晉人郭璞便於其著作《山海經圖贊》中說:「爭神不勝,為帝所戮,遂厥形夭,臍口乳目。仍揮干戚,雖化不服」,神格化的刑天躍然紙上。時代相約的詩人陶潛,拜讀《山海經》一書後,有感刑天的不屈鬥志令人佩服,故寫下流傳千古的名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唐代起刑天形象漸趨負面

  不過自唐代始,刑天漸漸沾染上貶義色彩。唐人顏師古撰《等慈寺碑》時提到「念刑天之魂,久淪長夜」,轉為化用刑天敗者為寇的悲劇形象,代指唐太宗所平定的隋末軍事割據力量。

  明代士人王世貞於《弇州四部稿》更寫到,刑天死後化成食人之獸,「下䝟貐兮嚙齊民」,將刑天妖魔化為叛亂者的代稱。

  故此明清以後,刑天的負面形象更為深入民心。清人范承謨《武彝曲》寫有「天吳欲沸刑天舞」句,以「刑天舞」指代康熙年間發生的「三藩之亂」。而小說《封神演義》中法力高強的「瘟神」呂岳,有一法器名為「刑天印」,又名「列瘟印」,刑天遂與瘟疫連上關係。清人袁枚於詩作《瘧》中更將刑天與瘧疾扣連一起,從此刑天成為眾人口耳相傳的瘟神。

  觀察刑天形象的演變軌跡,印證神話與歷史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上古時代族群領袖地位超然,魏晉士人亦好求仙問道,刑天自然成為受人膜拜的圖騰。

  後來,隨着王朝更迭不斷,亂臣賊子不時出現,刑天的悲壯遭遇便被轉化為敗者或叛者的象徵,甚至被妖魔化為邪物。

  神話作為社會大眾意識形態的反映,作家會因應時代需要塑造刑天成不同的形象,而刑天亦有賴上述這些文學意象,得以代代相傳。

  至此,我們明白科幻電影《明日戰記》選用刑天一名,作為其中一台戰力驚人的反派機械人的名字,確有其理。至於另一台機械人又為何命名為「窮奇」,下次另文再與各位讀者一起討論。

  ◆ 歐亦修先生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