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人網事】美食評論的門檻
狸美美
自從自媒體興盛,美食評論就進入了重災區。從小紅書到YouTube,從抖音到b站,再從大眾點評到OpenRice,無論是探店博主還是普通觀眾,任誰都能對各種餐廳、食品評頭品足一番,不打草稿,張嘴就來。傳播權力的下放,讓所有人出現了幻覺,覺得「美食評論」沒門檻了,「美食家」人人都能當。
於是,今天我們會在網上看到大量這樣的所謂「美食評論」:100%的個人原始感受和空洞貧乏的表達。至於那些更高級的文化探尋和社會思考,你真的想得太多了。吃飽、吃好、吃懂、吃深4段位,絕大多數人還在地下室。比如,各種評論區:「太鹹/太淡/不夠辣/量太少,差評!」「有開瓶費,差評!」而美食探店博主們的高頻詞彙是:「好吃!」「QQ的!」「入口即化!」如果哪天能說出「鮮甜」,已經屬超常發揮了。有媒體統計,小紅書上「入口即化」一詞的筆記超過145萬條。以至於有「真·美食博主」吐槽說那不是嘴,是太上老君的煉丹爐。
素人評論咱管不了,但號稱美食博主卻也肚中無料就真的差強人意,而如果博主不僅沒料還大言不慚就更讓人火大。比如,有定位草根的博主偶爾去吃米芝蓮,對擺盤既不觀賞更不試圖理解,張嘴就說「摳門」,吃不懂分子料理就說「冤大頭」,更為了表現率性扔下刀叉下手就抓,殊不知禮儀、文化也是美食的一部分。還有探店博主走土豪風,所有視頻90%的解說都是「這個餐人均7,000起跳」、「這個螺要1萬多」、「黑松露多刨這幾下要400美元」,至於這麼昂貴的食材到底妙在哪?嗯……「好吃!推!」
美食評論真的是有門檻的,而且絕對不低。其實不止是美食,所有的評論要想言之有物,都一定得是知識和見識的累積,你得吃過見過足夠多,思考得足夠多,領悟得足夠多,才能寫出不那麼惹人笑的評論。
那麼真正的美食評論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呢?或者再進一步,真正高階的美食評論又該是怎麼樣子呢?真正的美食評論,最低門檻應該是把眼前的這些食物說得盡可能清楚。食材、口味、烹調的優缺點、獨特性,以及背後的歷史文化,世界連接、未來傳承等等。
而與其他藝術相比,美食具有獨特的「不可再現」性,即便是同一個廚師,也會因食材和臨場發揮等變化而產生口味上的細微差異。每一餐美食,其實都是一期一會。所以着眼於眼前菜式的評論,寫得再好也終歸是個人體驗,屬於「俗手」,真正的「妙手」是跳脫味蕾,把短暫的、私密的體驗拓展,甚至產生社會效應。就好比,有日本美食評論第一人之稱的山本博益,最看重的不是味道,而是「料理人、料理、食客」之間的關係,講究用六感體味「人間味」。壽司之神小野二郎視他為知音,更因此鞭策自己不懈努力,在捏壽司的道路上不斷精進。而專業料理人和專業食評人的相互共生,更強力推動了產業和文化的發展。
再說一次,美食評論,真的有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