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嶺南文化 共建人文灣區

  圖: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共有超6000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參展。/中通社
  圖: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共有超6000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參展。/中通社

  迂迴百轉的粵劇唱腔、英姿颯爽的英歌舞表演,在5月24日於深圳舉行的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上,既有嶺南文化現場綻放迷人風采,更有海峽兩岸暨港澳文化名人縱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與融合。多位文化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構建共同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各地城市文化在「混合、發酵和累積」的過程中,共同熬出一鍋熱氣騰騰的灣區文化「高湯」。\大公報記者 毛麗娟、李望賢(文) 李望賢(圖)

  在24日舉行的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機遇灣區」分論壇上,藝術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韓美林對大灣區的蓬勃發展感慨萬千。30年前,韓美林受邀為深圳創作了城市雕塑《蓋世金牛》;30年後再次來到深圳,他希望能用藝術賦能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韓美林:用藝術賦能大灣區發展

  韓美林表示,30年前創作《蓋世金牛》,是想表達深圳在改革開放後展現出「牛」的那種創業精神,這股「牛勁」,歸根到底,是為了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為了推動文化與文明的進步。在他看來,大灣區非常重視人文和藝術的發展,曾經的「嶺南畫派」開風氣之先,大灣區給藝術家們提供了很多機遇。「希望大灣區在面對新的挑戰的同時,進一步激揚『拓荒牛』精神,把握新的機遇,煥新人文景象,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在發表主題為《嶺南文化 家國情懷》的演講時提到,嶺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灣區所有民族所有地區共享的文化,是這片地區的名片和「DNA」。田青認為,嶺南文化包括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囊括藝術的各種形式,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個門類,承載着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感情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茹國烈:11城交流融合創新高

  香港藝術學院前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副教授茹國烈在本次論壇上作「大灣區城市文化交流與融合」主題演講。他表示,城市文化由信念和價值觀、日常生活風格、藝術和創造及記憶和傳統四個元素組成,如果用「文化光譜」的概念去看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會看到一個豐富的文化場景,每個城市都不同,每個城市都有共通點。

  談及如何推動灣區融合,建立屬於新時代的灣區文化,茹國烈提出建立城市文化的三個動詞,即混合、發酵和累積。混合指的是將大灣區的不同文化元素共同融合一起,發酵好比如麵包需要一個發酵的過程,需要有時間、空氣、濕度等,文化在發酵後會出現更多創意內容,而在混合、發酵後,文化還需要累積,也就是要保存不同城市、不同街道的文化和歷史。

  茹國烈說,「文化是一鍋湯,一個城市的文化是一鍋滾動了幾十年甚至百年的湯。嶺南文化、灣區文化,也是一鍋湯,裏面已有不同的材料,只要利用得好,提高溫度,加以混合、發酵和累積,在11個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灣區文化能夠很快熬成一鍋精彩滾熱的『高湯』。」

  吳志良:構建共同的精神家園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表示,在探索構建人文灣區的過程中,需要尋找有效的模式和路徑,這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構建與人類共同價值具有很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建成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構建共同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

  吳志良以澳門為例分析,澳門具備向世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價值和中國理念、參與構建人類共同價值的所有基礎條件。「澳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有許多特殊的優勢,其中最為重要、最具價值、最能作出貢獻的就是文化。澳門擁有古今同在、中西並舉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具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交流互鑒豐富經驗,有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良好社會環境,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特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