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月會 薪火相傳
羅文華 香港銀行學會考試審核委員會委員
筆者是香港公共圖書館和都會大學合辦的「文學月會」講座的常客,早前參與由都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梁慕靈博士主講的「淺談張愛玲《第一爐香》和《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性別與視覺」。張愛玲在天津和上海長大並於1939 年到香港大學讀書,期間以《我的天才夢》得《西風》雜誌徵文第13名。
張愛玲的著作和香港有密切關係,她於1952 年遷居香港,出版《秧歌》,並認識香港文化人宋淇、鄺文美夫婦。 1961 年,張愛玲和宋淇共同構思,由她執筆為電懋電影公司撰寫多部電影劇本,包括《南北一家親》和《南北喜相逢》,反映當時香港居民和外來移民的文化衝突,由諧星梁醒波(代表南)和劉恩甲(代表北)主演,十分賣座。
張愛玲在租界長大,部分文學素養來自西方教會下的氛圍,另一部分則來自家庭中傳統中國文學的培育。在這種中西交匯的環境下長大,張愛玲形成了一種以西方眼光觀察中國傳統的視野。她在1943年的《洋人看京戲及其他》中說:「用洋人看京戲的眼光來看看中國的一切,也不失為一樁有意味的事。這一家的擴音機裏唱着梅蘭芳;去到『太白遺風』的招牌底下打點料酒……」
張愛玲擅於描寫女性的特質。在《第一爐香》中,她描寫女主角:「她的臉是平淡而美麗的小凸臉……惟因為這種呆滯,更加顯出那溫柔敦厚的古中國情調。」張愛玲以視覺元素作為第一步,結合內涵,才發掘到人生意義。
當天講座有不少年輕人,大家都用心聆聽,可見香港文學有望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