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片的世界文學

  銀鷂

  香港粵語片曾被港人戲稱為「殘片」,意為橋段老套,劇情千篇一律。但是半世紀過去後,現在回頭細緻檢視,粵語片當中原來蘊含了豐富的世界文學元素,大量殿堂級的古典文學,都被改編拍成了香港電影。例如1955年的《孤星血淚》改編自英國狄更斯的作品《遠大前程》,1955年的粵語片《天長地久》改編自美國名著《嘉莉妹妹》,還有取材自前蘇聯文學作品,例如托爾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改編為1955年的《春殘夢斷》,而改編自果戈里《欽差大臣》的1956年諷刺電影《奇人奇遇》則更為出色,把背景搬到軍閥時代的中國某小鎮,江湖騙子被誤認為中央派來的視察專員,於是一班鎮中官僚爭相阿謏奉承,又是討好,又是行賄,橋段清新,即使放在今天也甚具觀賞價值。

  五六十年代是東西方冷戰的高峰期,但當時仍有本港文化人敢於把蘇聯文學改編為地道的香港電影,可見導演的功力與灼見。這些改編自世界文學名篇的早期香港電影有一個特徵,大都把故事設定為香港本土,既把小說的大致輪廓勾勒出來,亦與中國傳統的倫理給合在一起,說出了早期香港的故事,故此不少老觀眾都不知故事藍本是來自西方的。

  老實說,這是一種難得的創新嘗試,透過殿堂級的世界文學名著,尋求探討人生意義的靈感,愛情、親情、叛逆、貪婪、追夢、階級衝突、兩性關係等觀念,這些都會人的社會問題,已很難從《三國演義》、《西遊記》或《水滸傳》中找到答案,需要從來自歐美乃至蘇俄的文學作品來作為檢視香港生活點滴的媒介工具。這點非常重要,可知香港現代電影文化是有着多元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