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李賀失意患抑鬱 作詩抒情成「詩鬼」

◆ 范曾畫李賀小像。 網上圖片
◆ 范曾畫李賀小像。 網上圖片

  在璀璨的唐代文壇中,李賀如一顆獨特而淒美的流星,以他那被譽為「詩鬼」的獨特憂鬱風格,劃過歷史的夜空。如果要為李賀起一個英文名字,或許可以稱他為「Melancholy Lee」。melancholy(憂鬱)這個單詞,源自希臘文的「melainachol」,本意為「黑膽汁」,引申為憂鬱或抑鬱,正與他內心的黑暗和苦悶不謀而合。

  李賀,唐朝開國鄭王李亮的八世孫,出身於一個曾經顯赫卻已家道中落的家族。他自幼聰慧過人、才華橫溢,七歲便能作詩,名揚四海。然而,這位天才少年卻飽受病痛的折磨,年少時便已是白髮蒼蒼。他的生命,似乎從一開始就被憂鬱和疾病所籠罩。

  十八歲那年,他懷揣着理想離開了家鄉,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為,施展自己的抱負。然而,命運似乎並不眷顧他。在元和二年(807年),他滿懷希望地前往東都洛陽參加府試,卻不幸落榜。第二年,他憑藉「宗孫」的身份,在宗人的引薦下參加了考試,最終被任命為奉禮郎。然而,這個小小的九品京官,並不能滿足他的抱負,反而讓他感到更加的束縛和壓抑。

  在奉禮郎的職位上,李賀感到自己如同一隻被困在籠中的鳥兒,失去了自由。他渴望飛翔,渴望逃離這個讓他感到窒息的環境。於是,他辭去官職,離開了長安,回到家鄉昌谷(今河南省洛陽市)。在那裏,他與友人結伴遊歷南北,希望能在大自然中尋找到心靈的慰藉。

  然而,他的憂鬱並沒有因此減輕,反而更加沉重。他體弱多病,經濟拮据,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最終,在二十七歲那年,他因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而離世。

  抑鬱陰影不容忽視

  李賀的詩歌,如同他的人生一樣,充滿了奇幻和神秘。他的想像力豐富無比,意境詭異而華麗。在他的作品中,「死」字出現了20多次,「老」字更是高達50多次。這些字眼,如同他內心的陰影一般,無處不在。他的詩歌風格獨特,與唐朝其他詩人迥然不同,因此被譽為「詩鬼」。

  從李賀的人生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有明顯抑鬱症傾向,抑鬱的陰影也籠罩着他。他的抑鬱症,是環境和個人經歷的影響。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家道中落的家庭中,過着捉襟見肘的生活。長大後,他的仕途也不如意,身體每況愈下。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讓他陷入了深深的憂鬱之中。

  在當今社會,抑鬱症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據香港心理學會的研究指出,每100個兒童或青少年中,就有2人至3人會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鬱症。這些孩子,像李賀一樣,也承受着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力。他們或許無法像李賀那樣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他們同樣需要我們的關注和理解。

  當我們讀到李賀的詩歌時,或許會感到一種逆反的力量。他的詩歌雖然充滿了憂鬱和黑暗,但也透露出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自由的渴望。

  正如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所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李賀雖然一生悲愴,但他用自己的詩歌點亮了生命的黑暗。他的詩歌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麽艱難,我們都要有勇氣去面對它、熱愛它。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