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八「航天魚」狀態良好

  實驗穩定運行24天 小鼠果蠅將後續進駐

  昨日舉行的2024年度「天地共播一粒種——青少年與航天員一起養斑馬魚」科學教育活動上,科學家們介紹了隨神舟十八號飛船進入太空站的「航天魚」最近情況。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倉懷興表示,太空站小型受控生命生態實驗組件自4月26日由航天員轉移至問天艙生命生態實驗櫃並開展實驗以來,已在軌穩定運行了24天,4條斑馬魚目前狀態良好。他還透露了太空站未來的「動物成員」,小鼠以及果蠅在後續任務中進入太空站。

  「天地共播一粒種——青少年與航天員一起養斑馬魚」活動旨在充分發揮太空站科技資源優勢,為青少年搭建科學探究、科學實踐平台,在青少年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激勵廣大青少年追尋「科學夢」「航天夢」。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主辦,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承辦,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李海勝、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三級職員周德進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

  出現腹背顛倒游泳

  在啟動儀式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高鴻介紹,斑馬魚是一種模式生物,經測定其基因組約有87%跟人類一樣,相似程度較高,在藥物研發等領域都有很好的作用。航天員長期在太空飛行會面臨骨質疏鬆、肌肉萎縮等情況,斑馬魚在這方面是非常好的研究模式,無論是在地面還是太空中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太空魚缸」太空站小型受控生命生態實驗組件自4月26日由航天員轉移至問天艙生命生態實驗櫃並開展實驗以來,已在軌穩定運行了24天,4條斑馬魚目前狀態良好。

  王高鴻表示,目前航天員成功開展了兩次水樣樣品採集和一次魚食盒更換操作,發現斑馬魚在微重力下表現出腹背顛倒游泳、旋轉運動、轉圈等定向行為異常現象。後續,科學家將利用返回的回收水樣、魚卵等樣品,結合斑馬魚太空運動行為視頻等,開展太空環境對脊椎動物生長發育與行為的影響研究,同時為太空密閉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研究提供支撐。科學家們希望,下一步能在太空利用斑馬魚魚卵培養小魚,然後從小魚再到成魚,然後成魚再產卵,真正實現水生生物在太空的全生命周期培養。

  從擬南芥到斑馬魚,中國太空站生命科學領域的實驗已從植物發展到動物。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倉懷興表示,後續的實驗將更加精彩,也會越來越有意思。未來,科學家們期待將四隻兩雌兩雄小鼠以及果蠅們送往太空站。在太空站,小鼠除可以進行生理性的研究外,還可以將牠們在太空中的活動記錄下來,進行行為心理認知方面的研究,進一步探究腦神經科學等領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