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極端主義助長政治暴力

  斯總理遇刺惹關注 經濟趨緩貧富拉闊令激進觀點流行

  斯洛伐克總理菲佐周三(5月15日)遇刺,身中至少兩槍,接受手術後脫離危險期,但情況依然非常嚴重。菲佐遇刺引起國際社會強烈譴責,歐洲多國政治暴力在選舉年頻繁浮面亦引起關注。《華盛頓郵報》等傳媒分析,歐洲近年經濟發展趨緩、貧富差距拉闊,令激進的政治觀點流行。部分國家當局擴大對極端主義的定義,卻引來民意反彈。現時歐洲社會氛圍趨於緊張對立,極右勢力冒起,政治暴力事件恐仍會增加。

  德國近期政治暴力事件頻發,當局統計自2019年至今,當地每年針對政客的言語和身體暴力攻擊增加一倍以上。德國刑事警察局上周證實,當地今年已錄得至少22宗造成人身傷害的政治暴力事件,較去年全年的27宗更多。在英國、法國、荷蘭與西班牙等國家,針對政客的人身攻擊和騷擾也與日俱增。

  社會不滿情緒被極端勢力利用

  倫敦經濟學院政治安全事務專家唐寧指出,極端政治觀點在歐洲流行的背後,是民眾因物價上漲、貧富差距拉闊,對社會不公的不滿情緒,被極端政治勢力利用,「歐洲選民們愈來愈覺得,主流政黨沒有代表他們。人們會說,『現有經濟結構一定有什麼地方失靈了,為什麼已經年屆40多歲,我依然無法置業安居?』」

  唐寧也稱,主流政黨為吸引選票,逐漸採納部分極端的政治主張。例如在英國,曾經只有極右翼主張的對移民強硬觀點,已被執政保守黨接納,甚至成為其政策主流,「英國歷任政府多年來,都不會將移民事務政治化,但從2016年脫歐公投起,這種默契已然破裂。」

  「受政府迫害」組織增吸引力

  英國早前宣布重新定義「極端主義」,將包括親巴勒斯坦組織在內的多個團體貼上「極端主義」標籤。唐寧對此直言,新定義過於強調所謂「意識形態」區分,卻將多個正常表達訴求的組織列入其中,引來民眾更多不滿。如果有組織藉機將自己描述作「受到政府迫害」,當局擴大極端主義定義非但無法打壓相關群體,反而會變相助長其吸引力。

  德國萊比錫大學政治學教授德克爾指出,歐洲各國當局僅靠強硬鎮壓,不足以解決極端主義的威脅,「擴大極端主義定義後,我們又該如何處置?我們依然需要解決在政治和公共事務當中切實存在、威脅日增的各類問題。」

  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政治學家馬歇爾稱,在社媒助長輿論爭議、以及民粹主義言論不斷煽動下,歐洲各國的政治氛圍變得更加緊張,「我們會觀察到情緒兩極化的現象:持不同政見者在彼此眼中,最終都被視作『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