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經濟拚發展惠民生之愛拚才會贏】六字真言形容香港精神──「靈活、堅毅、勤力」 馬時亨:贏人靠拚 機會從不缺

◆馬時亨對香港前景樂觀,認為每一個時代都造就另一次轉型,優秀人才是成功的關鍵。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馬時亨對香港前景樂觀,認為每一個時代都造就另一次轉型,優秀人才是成功的關鍵。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馬時亨大學畢業。
◆馬時亨大學畢業。



  年少時四兄妹跟媽媽五人擠在100呎板間房、中三幾乎每個科目都不合格、大學做四份兼職養家……由窮小子到銀行高層、港鐵主席、政府高官……馬時亨的經歷有着那一代不少香港人的影子。「我51年的職場生涯中,見證了香港發生許多事件,當提起『獅子山精神』,我心中有六個字『靈活、堅毅、勤力』」,馬時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香港從來不是一個有資源的地方,時代不停在變,卻總能藉港人的拚搏達到成功,「只要年輕人保持Hungry(如飢似渴的進取心),機會還是很多的。」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富衛集團主席、今年72歲的馬時亨,與當年絕大多數香港人一樣,家境清貧。他十多歲時父親過世,四兄妹跟媽媽五人生活在一間只有100平方呎的板間房,經常「憂柴憂米」。他深切地感受到香港給他的機會,「如果沒有香港的教育制度讓我有機會進入大學,在那裏完成我的學業,就沒有今天的小成就。」他深信香港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只要你願意努力去挑戰、去尋找解決辦法和改善,仍是機會滿滿。

  在馬時亨進入社會工作的日子,香港遇上不少大風大浪,包括1973年到1974年的石油危機,它導致香港無論在經濟方面還是股市上都經歷了巨大的下跌,1974年香港的股市從大約1,700點暴跌到150點,跌幅達到90%,那段時間許多人家破人亡,甚至有人被送進青山醫院;1987年的美國股市崩盤,九十年代發生的多次重大事件如波斯灣戰爭、亞洲金融風暴;2002年「仙股」事件;2003年「沙士」(SARS)期間樓價大跌70%;2008年金融海嘯。

  每一次低潮 成就另一次轉型

  他概嘆,在過去的51年,儘管香港投資市場波動不定,但實際上每經歷一次劫難就成就一次的成功轉型。他舉例指,1987年時股市經歷了大跌,當時股市在經歷重挫後停市了四天。其後香港成立了證監會,並完善了市場運作。隨着國家政策的開放,1993年青島啤酒成為首隻在香港上市的H股,此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了鞏固。

  最深刻的記憶是他畢業的情景。在他未畢業之前,香港還是一個製造業興旺的城市,「穿膠花」曾是非常重要的行業。 除了塑膠花,香港也以生產塑膠玩具而聞名。他的母親便是在一家玩具公司工作。隨後,香港經歷了產業轉型,從塑膠花和玩具轉向製造假髮和電子產品。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家改革開放,許多香港製造商向內地轉移,香港再順應時勢,轉型服務業、金融業。「香港人非常善於應變,不停想辦法,也非常堅韌,我們能夠承受各種困難。為什麼我說我們很堅韌呢? 因為我們經歷了許多艱難時刻。」

  專才湧港 新一代需更有野心

  香港現在又面對許多新挑戰,馬時亨強調,香港有七個顯著的特徵,「這七個特徵若能維持下去,將使香港與內地城市有明顯的不同,並邁向另一個新高度。」包括:保持金融穩定,並強化其金融中心的五大支柱(包括股市、債巿、銀行、保險及資產管理);維持司法獨立制度及國際化的普通法法律體制;保持廉潔高效的政府;保持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維持訊息自由流通的互聯網;繼續發展優良高質的普及基礎及高等教育;構建多元的海外專業人才庫。

  他認為,多元的海外專業人才庫對一個國際城市非常重要。香港的五所大學中有兩所進入世界前100強,教育普及,培養大量人才之餘,也吸引了許多人才前來香港。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有14億同胞,許多內地的專才來香港,這種影響非常巨大,會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我們需要變得更加『hungry』,更有野心。」

  前景更闊

  上一代拚命工作 新一代拚命創業

  隨着一代代人成長,獅子山精神傳承是否已發生變化?馬時亨坦言,經過自己觀察,獅子山精神的確有所變化。新一代年輕人關心的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再是拚了命地工作。每一代的香港人都有他們「拚」的目標,只是年代不同「拚」的內涵也不同。現今年輕人「拚」的是創立自己的企業,不少線上平台、創科公司都是他們的努力成果。

  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對比我們這些上一輩,年輕時會等老闆放工才敢離開辦公室,現在已經少見了。」馬時亨說,年輕人現在要求有時間去玩、與朋友聚會,去外面旅行體驗生活,不會整天待在辦公室。以前,他們沒有錢去旅行,他自己也是到大約21歲才第一次坐飛機去台灣。這些思想上的改變,是隨着社會變遷而發生,並非什麼壞事,可喜的是現在的年輕人視野比他們以前廣闊得多。

  以前人們畢業後主要的想法是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在看到許多年輕人勇於創立自己的企業,如各種創新的線上平台和技術創新公司,這些都是年輕一代思考和實踐的成果。這種創業精神,和過去的情況比起來,確實有些不同。

  有年輕人認為現今香港已經不像他父母那些年般機會處處,馬時亨對此並不認同。他引述史提夫·喬布斯說過要保持飢渴 ( Stay Hungry ),「在一個已發達的經濟體,各方面都已發展成熟,像今天的香港,有些人可能認為自己不需要冒險,機會不多。」他坦言這是他很擔心的,「特別是年輕人缺乏飢渴的精神,缺乏飢渴,意味着失去動力,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世界永遠在進步,只要你願意奮鬥,就有機會成功。」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機會

  他認為,來自內地的競爭,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更加要有鬥志。他在香港大學與大學生上課時留意到,許多內地學生比香港學生更敢於發言,可能是因為他們比較「飢渴」,香港學生們應該要有像他們這種鬥志。現今年輕人的機會在某些領域比以前多,例如創新科技、北上創業及大灣區發展等方面,機會都相當多。過往總覺得被限制在香港本地的範圍內,現在的年輕人則有更廣闊的平台和選擇。

  「現在的年輕人其實擁有更多的機會,他們可以去大灣區、去世界各地尋找新的機遇,這是我們那個時代所不具備的,人才及機會將更為豐富。」

  他又以自己的本業銀行為例,當時的銀行不像今天的私人銀行,缺乏自動化,亦沒有股票、保險、基金等業務,但如今銀行提供的服務已經轉變,開拓了新的領域,自然也多了個人事業發展的機會。

  保持信心

  不信香港已死 經濟回落但不差

  現今香港經濟遇到很多挑戰,甚至有人直言「香港已死」,但馬時亨不信香港已死。他認為,有這樣的說法,歸其因是香港人持有的主要資產類別跌幅過大。例如,股票市場現在的水平約為一萬八千點,比起過去的三萬多點跌了很多、樓價也下跌了、債券價格也跌了,手上的金子就少了。在資產貶值下,相應產生所謂的負財富效應令大家感覺貧困。

  另一個經濟指標是辦公大樓的空置率過高,目前甲級辦公大樓的空置率達到16%,讓許多人覺得好像是少了公司租辦公樓,是生意發展不好了。更甚者看到有很多商店倒閉,並有許多所謂的關注組織出現,凡此種種都需要用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失業率僅3% 遠低沙士時

  只要換一個角度看,香港經濟其實不算差。他列舉數據指出,香港失業率只有3%,遠低於「沙士」時期的7.9%。現在的負資產約為三萬多宗,低於2003年十萬多宗,「衡量經濟的表現取決於用什麼角度,我們現在的經濟仍在增長!」

  他認為,這些問題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香港經歷了2019年的修例風波以及近三年的疫情,許多人已經習慣在家中工作,不再頻繁前往辦公室,加上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確實導致辦公室供需關係出現失衡。股市方面,外資沽售港股,主要因香港股市的大部分股票,約八成與內地經濟相關。當內地經濟不景氣時,香港股市自然受影響,這點在A股市場也能看到。

  「總有一天內地股市和經濟會回暖,香港也會隨之復甦。」他認為,香港地產股的價值被低估,其賬面價值極低,總有一天會有人發現這些股票價格很合理,從而進行購買。旅遊業緩慢復甦,但仍未恢復到先前水平,政府已採取很多積極措施,旅遊業已有所進步。另外,香港實施了國安法及國安條例,確實能對香港的長治久安起到保證作用,為本港的商業和居住環境提供了更多保障。

  香港出路

  創科起步遲 輸贏未定局

  香港經濟支柱產業如金融業、旅遊業、貿易、物流業等,近年表現不如以前,只靠本地私人消費苦撐,但港人北上又讓這支柱獨力難支,香港怎麼辦?曾任特區政府財庫局局長、商經局局長的馬時亨,認同香港要積極發展創科及再工業化,「現在看來,我們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我們起步可能較慢,但不代表我們會輸, 關鍵在於政府的政策措施能否配合。」

  高增值產業值得考慮

  「香港過去是個以輕工業為主的城市,現在面臨轉變,必須朝着高增值的產業發展。」他舉例,以前董建華在任特首時提出過一些高增值的行業,如中藥港等概念,現在絕對有潛力可以發展。香港有着14億中國內地人口消費力的支持,有許多可以發展的領域。如果能夠抓住這些機遇,高增值產業是非常值得考慮的。

  馬時亨又指,瑞士與本港的情況其實有相似之處,同樣面對物價高昂,土地及人工成本高的問題,但瑞士卻可成功做到多項產業聞名於世,包括手錶、朱古力、藥廠、食品工業以及資訊科技等,「為什麼我們不能學習瑞士?面對未來,我們有着『北部都會區』的憧憬,可以繼續朝着再工業化的道路前進。」

  明年有機會見曙光

  對於香港何時能走出困局,馬時亨認為2025年可能會更明朗。他解釋,因為2024年的高利率環境還會持續,加上無論哪個經濟體,包括內地經濟,都不會迅速實現翻身。目前內地經濟正面臨一些困難,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困境對經濟影響很大,地方債務影響了地方支持經濟的力度,消費力也有所減弱,這些改變需要時間。加上今年地緣政治環境相當複雜,有美國和歐洲的大選,這些地緣政治事件亦會對經濟產生一定影響。預計到2025年時,大家已經渡過了一至三年的困境,屆時國家的政策效應會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