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策展行業觀察 上篇】現代技術活化藏品 創意開發遊覽體驗
從「做展」到「策展」 粵博三代策展人述轉變
【編者按】「策展人」一詞來源於英文「Curator」,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一百多年以來,策展人這一概念和意涵不斷被建構和解構,「策展」所承載的內容不斷被豐富,同時也為藝術世界的發展持續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上世紀九十年代,通過國際性大展的推介,尤其是雙年展模式的引入,「策展人」概念從西方傳入,內地不斷湧現大量藝術展、獨立策展人。到2000年的上海「雙年展」,中國官方美術館開始正式確立使用國際流行的策展人模式。近年來,內地博物館熱背後的展覽品質提升,與策展行業的不斷精進息息相關。博物館日來臨之際,內地策展行業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與讀者分享他們的專業觀察和思考。
如果說「策展人」這一概念被引進內地之前,展覽像是沒有任何配音、配樂的默劇,那麼今天有了策展人調度加持的展覽,更像是一齣情節跌宕起伏的炫酷裸眼3D大片。它能通過創新主題、數字化技術展示和有趣互動小遊戲等設計,帶領觀眾「穿越」回到文物所處的歷史時代,沉浸式體驗學習文物相關知識,領略彼時的風土人情。
這些精彩的展覽背後,是策展團隊默默無聞的辛勤付出。他們妙手生花,運用通俗易懂、形象鮮活的表現方式,利用科學技術讓文化藏品「活起來、火起來、潮起來」。策展人的加持,實現了展覽從「做展」到「策展」的轉變,豐富了展覽的內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為當下持續不斷的「文博熱」添磚加瓦。◆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
今年5月1日至5月5日,廣東全省387家博物館共舉辦展覽1,263個,活動623場,共接待觀眾總數為285.13萬人次。他們在博物館看講述魯迅和許廣平故事的光影秀,通過與動態畫卷互動了解蘇軾、韓愈在粵足跡故事,觀賞裸眼3D展示下的《核舟記》細節……今天熱愛逛展的年輕人,很難想像20年前的觀眾走進博物館,看到的基本只有文物、文字和照片,非專業人士很難從展覽中獲得有記憶點的知識。
「既要懂研究,也要有創意」
「2003年,我進入廣東省博物館的時候,還是『做展覽』。」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剛入行時被分到陳列部,這個部門的主要職能就是負責展覽工作。「做展覽更多關注的是以物為中心,很少會去考慮觀眾的體驗和感受。當時,我們只需要寫好展覽大綱,確定好展品,至於展覽如何設計、展品如何展示、講解宣傳如何推進,都會由不同的部門分別跟進。這樣做出的展覽往往是割裂的,觀眾看不懂展覽是一種常態。」
如今正在為明年外銷漆器大展做前期準備的白芳,每天除了研究海內外博物館的館藏漆器,還要關注當代藝術家的漆器創作,關心數字展示技術的更新迭代,還要寫展覽大綱、做預算分配計劃,同時還要協調借調展品、編撰學術性圖錄、構思展覽呈現方式、傳播方式……白芳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以前辦展依靠的是研究能力,而現在更考驗策展人的是一種資源整合能力和協調能力,因此成為策展人既要懂研究,也要有創意、會講故事,還需要具備溝通協調、跨界合作等綜合素質,「做一場展覽,策展人要身兼編劇和編導兩個角色。」
沉浸式展陳活化文化內涵
初生之犢不畏虎。策展新人、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展覽主持人龍麗朵策展的首個項目「只此絢麗——廣州出土漢代珠飾展」在疫情期間面世,吸引無數觀眾進行線下參觀,並在新媒體平台上相關話題引起超過305萬的閱讀量。展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別具匠心的展陳設計,開篇就是宇宙為背景的星河,按照彩虹七原色排序展示珠飾,在燈光和展托映襯下充滿了氛圍感,讓觀眾一下子沉浸其中,「流行了很多年的穿越主題,在博物館實現了!觀眾可以通過展覽『身臨其境』,了解文物所在年代的百姓生活面貌。」
融科技之力展藝術之美
相比之下,在變化初現之時進入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研究部的館員潘潔更能感受到策展人制度引進之後帶來的壓力。「以前做展覽只要把文物相關歷史說清楚,現在策劃一個展覽需要有創意包裝,需要考慮形式設計,讓展覽像電影一樣有節奏感和故事情節。」對比2013年剛剛入職之時,潘潔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不僅要有專業知識,還要學習數字化技術手段。」在潘潔看來,學習技術手段不是為了操作,而是要了解趨勢,並合理運用在展覽中。「展覽從過去的讀字時代到看圖時代,再到今天的視頻時代,觀眾的欣賞能力越來越高,對策展人的要求也更高了。」
自媒體興起,5G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隨着當下敘事與表達方式的轉變,策展也呈現出更多元化、時代化的特點,例如文物展更重視展品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在當時社會的使用場景,藝術家個展的策劃更加注重藝術探索與時代語境的關係等,如何重構內容,建立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正是當下策展人面臨的機遇,也是策展人要面對的挑戰。
策展人工作內容
【策】專業課題研究、了解觀眾需求、策劃展覽主題;
【展】撰寫展覽大綱、挑選及借調展品、設計展覽並完成布展;
【人】集合展覽團隊、尋找項目資金、編制經費預算、制定宣傳計劃、組織線上線下活動、開發文創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