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冀優質親子溝通築「溫馨的家」

◆香港小童群益會公布一項調查發現,逾半數受訪青少年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加油」及「盡咗力就得」。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小童群益會公布一項調查發現,逾半數受訪青少年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加油」及「盡咗力就得」。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迪思)優質的親子溝通及互動除了能為孩子築起一個溫馨的家外,更能讓青少年在愛與關懷中成長。香港小童群益會昨日公布一項調查發現,逾半數受訪青少年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加油」及「盡咗力就得」。有受訪家長表示,用鼓勵性說話與子女溝通,相處效果比預期中更愉快,更能與子女建立和諧正面溝通,加強親子相處。

  近半不想聽到「快啲做功課」

  香港小童群益會於去年11月18日至今年2月,成功訪問了504名青少年及其照顧者,近六成青少年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加油」、約五成半青少年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盡咗力就得」。另一方面,近半數受訪青少年不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快點溫書/做功課」、四成半不想聽到「不准打機」及「不准玩電話」之類的說話。調查亦顯示,照顧者對青少年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與青少年對照顧者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呈正向關係,而前者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比後者更高。

  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劉翀指出,青少年處於一個需要被尊重、被肯定的成長階段,建議家長可更多向孩子使用各種愛的語言,同時配合具體、仔細、非抽象和非廣泛的言詞,「家長可做多些行動及讚賞、減少批判。」他舉例指出,家長可嘗試讚賞孩子的努力、正面行為等範疇,例如「我欣賞你努力嘗試溫習了一小時英文科目」及「剛剛弟弟大發脾氣之下大力推開你,而你也沒有還手,這是個好榜樣」等。

  家長Maria分享與兒子的相處點滴時說:「某日我身體不適,兒子卻有一條很難做的數學題,最終靠自己也能做得到,我便立即稱讚他『好棒』。」兒子當時也希望媽媽做一題好難計的數學題目,Maria婉轉地告訴兒子:「待媽媽康復後再計算數學題。」

  Maria表示,兒子回答「好」,令她覺得兒子很包容及體諒,覺得很欣慰。她表示,透過讚賞的表達方式能鼓勵小朋友及正面回應,「這種親子溝通模式,相處和諧又愉快。」

  香港小童群益會指出,在親子衝突之中,青少年與家長自身都可能有負面的情緒,因此適當地調整心情對理性地處理問題尤其重要。在學校教育方面,該會建議特區政府可將「善意溝通」的概念和實踐納入學習課程;社區方面則透過社區組織多舉辦以「愛的語言」為主題的親子活動、小組及工作坊,推廣 「善意溝通、家庭和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