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快樂】科學家媽媽 追求科研卓越 閃耀母性光輝
香港高等教育的科研實力強大,源於匯聚海內外的頂尖人才,當中不乏優秀的女性科學家們,她們不僅於科研領域上有傑出表現,同時也是盡責母親,兼顧照料子女重任。昨日在母親節這個特別的日子,多位來自本港及海外的科學家媽媽現身說法,分享科研與育兒之間的平衡和挑戰。這群科學家媽媽憑着無比毅力和智慧,持續追求科研的卓越突破,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同時也為培育下一代辛勤付出。她們身上,體現出對事業的堅守,也閃耀着母性的光輝,她們的偉大無可比擬。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徐婷芳:回家立刻轉換身份
「『教授』的廣東話發音跟『怪獸』有點相似。在女兒3歲時,我告訴她:媽媽是一位教授。她反問說:你是怪獸?」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徐婷芳的科研專業是水利學,主力研究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間的相互作用。
徐婷芳的女兒今年4歲。在她看來,生兒育女讓自己更好地學會管理時間和各個身份。「踏入校園工作的那一刻起,我就必須高效地工作,每一秒都專注。 只有這樣,我才有時間在晚上和周末陪伴她。」直至每天黃昏回家,即使心中備受工作壓力困擾,一打開家門就要立刻轉換身份,全心全意當個歡樂母親,「只有自己先開心快樂,面露溫柔笑容,女兒才會幸福。」
徐婷芳和丈夫平均分擔照顧女兒的生活起居。他們兩人都是學者,但不願讓女兒有學業負擔,而是希望她能生活在快樂且富有創造力的環境,「讓小朋友當個小朋友,發揮他們獨特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Christelle:平衡學者母親角色
「孩子生活的管理,有九成時間都落在母親身上。好比孩子在學校生病時,總會叫媽媽,而不是爸爸。而且不少人都會假設母親沒有工作,或『至少有較多時間』。」來自法國的Christelle Not是港大地球科學系的高級講師,是一位海洋地質化學家,研究的主要重點是海洋中罕有的微量金屬元素的循環。她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分別10歲和5歲。
Christelle表示,身為學者需要良好的時間管理、精力和腦力並重,而作為母親就需要照顧好孩子,安排好他們的起居生活。「每天晚上我都會檢視翌日的日程:接送時間、準備午餐、安排日常衣服和校服……周日我則會檢查未來一周的情況,例如學校有什麼特別活動嗎? 有誰生日嗎? 需要生日蛋糕嗎?」
從科技類書本、個人發展書本到小說,閱讀一直是讓Christelle放鬆的方式,「可是這些年已不能如我所想一般,有足夠的時間給我好好閱讀了……只因每當我坐下來開始閱讀,就會有人叫『媽媽!』」
談及科學家媽媽的挑戰,Christelle感嘆身為母親學者雖然有產假,「但人們還是會問你發表了論文沒有,會期望你的生產力跟生育之前一致,工作壓力始終存在。」她期望社會大眾都能改變觀念,理解母親在產假期間忙於照顧孩子,並不是在度假。
Tracey:工作家庭總有內疚
「我認為母親的內疚感很難處理,當你在工作的時候,有時會為沒有和孩子在一起而內疚;但當你留在家中,又會覺得自己應該努力工作。總而言之,一天的時間真不夠用!」來自南非的Tracey-Leigh Prigge是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二年級博士生,同時育有兩個女兒,她們分別11歲和8歲。
Tracey的研究是致力防止野生動物販運,對此她以專業的角度解釋說:「我正在使用穩定同位素分析來調查穿山甲貿易。」至於在女兒們看來,要解釋母親的工作就簡單得多:「媽媽是英雄! 她正在拯救穿山甲!」
身為女兒眼中的英雄,Tracey卻感嘆英雄難當。「媽媽們常常要擔心自己會在職場中失去機會,所以大家都不想讓別人看到她們的掙扎。」在她看來,科學家媽媽需要的不是減少工作量或獲得額外的學分,而是能有靈活分配時間的彈性和空間,讓她在必要時能與家人一起,「我很幸運,一起工作的每個人都支持和理解我。」
Tracey對廣大媽媽們的建議是善待自己,「 媽媽們很擅長把其他人放在第一位,但你需要有自己的時間,以及喘息的空間。」
盧怡君盼社會理解天倫樂
「母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很獨特的,媽媽跟寶寶之間的聯繫,是自己也沒有辦法控制的。」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盧怡君專研可持續電池技術,以應對全球暖化問題,其發明的先進環保儲能電池技術,為全球致力推動的可持續能源解決方案提供支持。她同時擁有一個即將踏入幼兒班(K1)階段的活潑孩子。
盧怡君認為,在母親天性的驅使下,自己會希望陪寶寶更多時間,但偏偏教授要兼顧很多教研工作,「尤其在生產完一段時間後,別人會預期你是時候重新到海外開學術會議,自己也有想『會不會太久沒有出去,跟國際(的聯繫)斷絕了呢』。」
她直言,過去曾直接以「我要帶寶寶」為由回絕海外公幹的邀請,「有些人聽完會覺得:『你就這樣回覆嗎?不擔心人家會如何想嗎?』然而這是我的職責,也是我當下的狀況。」她期望社會能多些理解,給予女性科研工作者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多彈性,「這會是很大的支持。」
隨着本港近年鼓勵年輕人投身科研,盧怡君期望未來社會在託兒服務方面有更多支援,例如在大學校園設附屬幼兒園,相信這對要帶孩子的科研工作者而言,是很實質的支持。
Isis:產後工作必排山倒海
「對女性來說,想要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在科學界建立事業,本身就要比男性花更多時間。當有了孩子之後,所需時間就會更長,而更重要的是,你不能把『我有了孩子』寫在簡歷上面!」來自法國的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Isis Guibert育有兩個孩子,兒子今年3歲,女兒則剛於今年3月出生,目前仍在產假當中。
Isis的主要工作是使用DNA工具來評估海洋生物多樣性,因此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花在考察船上,偏偏子女太小,讓他們一起上考察船並不現實。
距離Isis產假後復工尚有數月時間,然而她已能夠預見得到,等待她的將是排山倒海的工作,「生產後體能和精神都要時間恢復,但為了要追回產假期間的工作進度,恐怕周末也得努力了。」
談及時間分配,Isis笑言大家都嚮往「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平衡)」,但身為科學家難免無時無刻都得工作,因此安排好日程尤其重要。「我會盡力在星期日就制訂好膳食時間表,準備孩子們未來一周的飲食,並會善用交通時間安排日常生活,上網購買日用品。但總的來說,現在的工作時間不像以前那麼靈活了,即使有人請我喝咖啡,我也沒空應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