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鐵桿」撐起大外交\馬浩亮

  圖:4月29日,亞歷山德拉準備搭乘匈塞鐵路諾維薩德至貝爾格萊德的列車回家。\新華社
  圖:4月29日,亞歷山德拉準備搭乘匈塞鐵路諾維薩德至貝爾格萊德的列車回家。\新華社

  此次訪問塞爾維亞,習近平主席用「鐵桿友誼歷久彌堅」來形容中塞關係。與各類正式文件中諸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等政治文本相比,「鐵桿」這一形象化、通俗化的表達,更為直觀地顯示出雙邊關係的密切與堅實。

  元首外交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發揮戰略引領作用。「鐵桿」一詞,此前已多次出現在元首外交之中。比如,今年3月10日,習近平致電新當選的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時指出:「兩國『鐵桿』友誼是歷史的選擇。」去年10月19日,在會見柬埔寨首相洪瑪奈時,習近平強調:「中柬鐵桿友誼牢不可破。」

  「鐵桿」一詞,表達上非常簡潔,卻極具高度、深度、力度。一方面,雙方經受住了歷史風雲變幻的輪番洗禮,經受住了世界和地區局勢震盪的挑戰考驗;另一方面,雙方又有着牢固可靠的現實合作基礎,有着持續行穩致遠的充沛動能和廣闊前景。二者之間,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無論是「巴鐵」還是「塞鐵」,其對華關係,都浸透了這多重特點。

  習近平主席抵達貝爾格萊德的當天,正是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北約空襲25周年。這一霸權主義帶來的血與火的教訓與警醒,同時烙印在中塞兩國的歷史中。當年中國GDP不到德國的一半,尚不及意大利,最大的戰艦是6600噸的導彈驅逐艦深圳艦。25年後的今天,8萬噸級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剛剛結束首次海試,中國經濟已是德國的4倍、意大利的8.5倍。而霸權主義如今依舊籠罩全球,中塞都遭受打壓圍堵,都肩負堅持獨立自主、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任。「鐵桿」外交不僅有鮮明的歷史底色,更有迫切的現實需求。

  塞爾維亞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第一個自由貿易夥伴,中國是塞爾維亞第一大投資來源國。中企在歐洲承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座大橋都位於塞爾維亞,匈塞鐵路則是中國高鐵在歐洲的第一單,極大造福了當地民眾,實現互利多贏。這些貼着「第一」標籤的鋼筋鐵骨、四樑八柱,正是「鐵桿」外交的真實寫照,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