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新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國人應樹民族自信

◆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古代天文儀。 資料圖片
◆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古代天文儀。 資料圖片

◆ 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 資料圖片
◆ 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 資料圖片

  教育的第一要義就是引導學生認識「我是誰」,而要釐清我是誰就要從自身國族的歷史和文化開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這悠長的歷史長河中,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曾在這廣闊的土地上建立起強大的帝國,並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繁盛時期GDP曾佔全球六成。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傳承未間斷的只有當今的中國。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足有「上下五千年」,超越如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清朝(1616—1912)歷經近300年,繁盛時期的GDP在當時佔全球六成,至今無一國家能夠超越這個紀錄。

  農業及畜牧業歷史悠久、技術全面。英國生物化學家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博士所著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一書中,曾高度評價中國古代文化對世界文化影響深遠。例如,西方古代使用喉肚帶輓具,馬會感到悶塞而難以使力;而中國在大約西元前四世紀使用胸帶輓具,帶上這種輓具,馬匹能夠全力奔跑,因為壓力在胸骨上而不是在咽喉。

  事實上,從西元前三世紀以來,中國人就使用這種經改良的輓具。十三世紀以前,西方只有一本《亨利農書》(Walter of Henry's of Husbandry)出版,中國早在六世紀就有超過600本農書,當時民間就有「家有一頭牛,生活樂無憂」的講法。

  音樂獨特優美,啟發後世創作。中國古代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的出現可追溯至先秦,公元前91年成書的《史記》中亦有記載,並在文化交流中廣泛地傳播至世界各地;1636年馬蘭梅森(Marin Mersenne)發表了類似的理論;18世紀初,音樂之父巴赫(Bach)則發表《平均律鍵盤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十二平均律成為世界音樂標準的音調,對後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發揮着指導性作用。

  數學、天文學領域積累豐富。中國早在商代已有十進制的運用,同期古希臘、古埃及、古印度雖有類似的記載,但沒有位值的概念。李約瑟博士曾經評價:「如果沒有中國這種十進位,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唐朝張遂是我國最早的天文學家,他觀察恒星的移動和地球的相對位置,計算出子午線之間的距離,比西方天文學家哈雷(Edmond Halley)發現恒星運動早一千多年,對交通航運影響深遠。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國五千年文化都是輝煌的,並且能夠得到承傳。不過,自清朝中葉開始直至1976年,我國受到不同歷史事件的影響,社會動蕩不安,故發展緩慢,逐漸被西方列強超越。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這條熟睡的巨龍甦醒了起來,政治、經濟、科技、民生都恢復活力,出現飛躍式的提升。

  作為中國人,我們應有民族自信,因為我國人民已經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正一步一步走向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理想世界!

  ◆黃晶榕博士 創知中學校長,華南師範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及港澳台教材綜合研究基地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