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報道】「先行先試」未到位 三無廈戶領袋難
需配合時間易錯過簽收 冀設街站方便補領
香港的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實施至今約一個月,特區政府陸續收集參與居民的意見。香港文匯報走訪了參與的深水埗兩棟三無大廈,居民剖析問題根源在於派發指定膠袋時「甩漏」,不少住戶至今未獲發指定膠袋,無法參與試點計劃,加上三無大廈回收設施不足,根本無法參與垃圾回收減廢。有居民認為指定垃圾袋容量小,且裝廚餘垃圾時容易穿破,希望特區政府加大垃圾袋容量,及設計一個專門棄置廚餘垃圾的加厚垃圾袋。他們說:「垃圾收費的原意是好,但不是一下子推行,要逐步教導市民適應。」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張弦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興偉、涂穴
三無大廈在「先行先試計劃」的表現較差強人意,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到深水埗兩棟三無大廈直擊,發現大廈並無特別宣傳該計劃,沒有張貼有關宣傳海報,大廈公眾地方亦沒有放置廚餘回收機。其間,記者遇見有住戶提着普通垃圾袋棄置家居垃圾到路邊的大型垃圾箱中,卻沒有使用指定膠袋。
未有使用指定膠袋的林先生解釋,由於領取指定膠袋需要簽收,特區政府派員上門派發時他不在家,而大廈又沒有管理處代收,因此錯過領取膠袋的機會,「我多次致電環保署查詢,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亦從沒見有關人員上門宣傳。」他建議,可以在大廈樓下建立領取指定膠袋的街站,令住客不會錯過領取的機會。
他坦言,大廈雖有僱用清潔工人,但只在每天早上倒一次垃圾,由於部分垃圾會通宵擺,擔心正式徵費會有人隨處棄置垃圾,影響大廈及周圍街道環境衞生。
對日後正式徵費,雖然林先生擔心會增加生活成本,不過他認為垃圾收費的原意是好,支持政府逐步推行,「不是一下子推行,要逐步教導市民適應,老實說,這樣硬推計劃,有些擾民。」
要行十分鐘始到回收點
住戶蘇太太與兒子住在該大廈的一個獨立單位,自上月收到環保署專隊上門派發的指定垃圾袋後,她慢慢習慣使用指定垃圾袋裝垃圾。不過,她認為垃圾徵費的初心應該是鼓勵減廢,目前因回收設施不足,市民被迫將回收物料當一般垃圾棄置,既無法減廢,又增加垃圾費,對計劃觀感欠佳,她說:「區內回收點不就腳,最近的綠在區區回收點距離大廈約10分鐘步行距離,所以我哋一般都是到附近垃圾站扔垃圾。」她建議可以增加回收系統,以真正達至環保目的。
被問及指定垃圾袋的質量,蘇太太表示,出於衞生考慮,每日都會清理垃圾,在目前使用過程中,並無發生破爛,指定垃圾袋很厚實。但是她認為,免費的指定膠袋亦非個個合用,大型垃圾袋不是很適合居家使用。「由於家庭成員少,平日產生的垃圾以廚餘為主,數量不多,政府給我們兩款指定垃圾袋,我現在拿大袋套細袋,變相更浪費膠袋。」
公屋戶:冀有防穿「廚餘袋」
公共屋邨的回收設施較齊全,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到「先行先試」試點之一的柴灣連翠邨連翠樓了解情況。手持幾袋蔬菜的居民李先生向記者坦言,仍未習慣新的扔垃圾安排,又表示用完免費指定垃圾袋後,基層家庭日後要買指定垃圾袋,希望政府降低垃圾袋價格,尤其是大型垃圾袋,「大垃圾袋那麼貴,以後要丟大塊垃圾,例如傢具,就要好貴。」
居民何女士表示,指定垃圾袋有劃線,所裝載的垃圾不得過線,因此可以裝的垃圾量有限,「過去一個月我領取的垃圾袋已經用光,有時一日用兩個指定垃圾袋。」
除了容量小,何女士直言其住所距離廚餘回收機較遠,「懶得行過去」,因此沒有使用過該機器。現在其家中處理廚餘的方法是放置在普通垃圾袋後,再用指定垃圾袋套上,她解釋是因為廚餘可能有魚骨、豬骨等尖銳物,或會刺破指定垃圾袋。她建議政府將垃圾袋容量加大,並推出一款專門放廚餘垃圾的加厚垃圾袋,以及在屋邨內設置多一部廚餘回收機。
居民李先生表示,過去一個月對於新做法較為適應,並坦言環保是大趨勢,故對政府推出相應政策表示理解,但認為大眾需要時間適應,「日後買垃圾袋都沒問題,不是貴很多,而且又為了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