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北方細白瓷的最後輝煌 解密霍州窯挖掘背後的故事

◆06-D7地塊發掘區 傾斜航拍全景 (東向西)
◆06-D7地塊發掘區 傾斜航拍全景 (東向西)

◆04-F66和D20地塊發掘區  航拍照片(上為北)
◆04-F66和D20地塊發掘區 航拍照片(上為北)

◆明代白地褐花高足杯
◆明代白地褐花高足杯

◆出土的元代細白瓷高足杯
◆出土的元代細白瓷高足杯

◆金代細白瓷澀圈印花盤(水波人物紋)
◆金代細白瓷澀圈印花盤(水波人物紋)

◆05-D15地塊發掘區三維模型
◆05-D15地塊發掘區三維模型

◆瓷片拼對工作照
◆瓷片拼對工作照

◆技師發掘工作照
◆技師發掘工作照

◆項目負責人劉岩在工作中。
◆項目負責人劉岩在工作中。

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 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 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月底,「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成功入選「十大」!霍州窯,因《格古要論》記載而聞名,20世紀70 年代調查發現,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2—202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及霍州市文物部門聯合對陳村瓷窯址開展了首次系統考古工作。霍州陳村瓷窯址究竟是怎麼被「挖」出來的?這座千年古窯址的發掘有哪些重要的意義?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劉岩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將霍州窯挖掘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奇霖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你是哪兒的,來俺村轉悠啥?」「你們是不是想撿瓷片?可不行啊,那是文物。」霍州窯窯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霍州白龍鎮陳村,這裏地處汾河西岸台地邊緣,村內地塊高低錯落,古代的燒瓷窯址就疊壓在村莊之下。2022年,考古工作隊去往陳村開展前期調查,剛進村,就遇到了村民的盤問。「老鄉們都知道地下有瓷片,總有一些外來人想去『撿漏』,看起來是被盤問,實際上反映出,當地村民對陳村窯址是有一定保護意識的。」劉岩說。

  陳村瓷窯址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隊進駐後,以最小地塊為單位,地毯式調查院落、地塊和廟宇等。劉岩介紹,這期間,考古隊一方面和村民溝通協調,一方面開展工作。兩年間,考古隊依據陳村歷史影像、現狀實測圖和村裏現今地表現狀,將所有調查區域分為地塊、房屋、廟宇三類,分別編號建檔,逐地塊調查登記。野外調查面積達40萬平方米。對具備條件的地塊開展了解性的勘探,勘探面積2.6萬平方米。經過前期系統調查和勘探,選擇8個地點發掘,發掘面積共計600平方米。揭露出金元明時期窯爐9座,各時期的作坊、灰坑等多處窯業遺蹟,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窯具,取得了重要的收穫。

  核心技術僅有小米粒大

  霍州窯北宋後期開始燒造,金代達到成熟,並形成以細白瓷為主流產品、「擦澀圈」疊燒為主要裝燒技術和細凸線紋印花為裝飾特徵的產品面貌。元代霍州窯為全國唯一生產細白瓷的窯場,其產品和審美引領了社會風尚。「你看這隻白釉龍柄杯,釉面溫潤光潔,胎質堅薄細膩,造型極為規整、修坯精細,支燒痕極小。」在山西考古博物館,劉岩指着一隻霍州窯出土的元代細白瓷龍柄小杯向記者介紹。隔着玻璃,龍柄杯潔白發亮,劉岩說,只有拿在眼前,才能看到杯子內底有五個筆尖那麼大的小點,「小米粒般的支釘痕,是器體重量、產品美觀、產量保障、燃料經濟和支釘物理特性等五者之間巧妙平衡的產物,這是霍州窯獨有的核心支燒技術,是中國古代陶瓷器物內底接觸式支燒方法中,所留支燒痕跡最小的支燒方法,是北方地區北宋汝窯官式器物芝麻釘支燒技術傳統的延續和創新,這也是霍州窯的重大貢獻。」劉岩介紹,霍州窯生產全國最高質量的素面細白瓷產品,器物可見折腹盤、曲腹碗和高足杯等。印花裝飾由細凸線向淺浮雕轉變,常見魚紋、並蒂牡丹、蓮花等。產品流布範圍廣泛,在集寧路、燕家梁遺址、元大都、元中都、哈剌和林古城等地均有出土,表明霍州窯產品已經銷往高端市場,很有可能進入了宮廷消費。

  冀將窯址建設為文化景觀

  在歷史長河中,霍州窯在山西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深度見證了中國古代瓷業發展的脈絡,更以其特殊的價值,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偉大進程的鮮活物證。

  劉岩說,以前的霍州窯,只是出現在文獻中,說明它很重要,但是經過考古發掘後,不僅發現了其藝術價值,更難得的是其重要的歷史價值。「霍州窯的發展與當時社會背景密切相關。金代山西地區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元代社會全國一統,手工業異常活躍、交流頻繁;明代時山西更是分藩建邦、拱衛中央的重鎮前沿。霍州窯在金元明等各時期特點鮮明的製瓷成就,不僅對中國陶瓷發展史做出了重要貢獻,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偉大進程的鮮活物質載體和生動詮釋。」

  霍州窯的發現,為山西留下了一處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未來它或許可以成為古代手工業遺產景觀,可以建設成為考古遺址公園,體現出山西古代製瓷業的生產歷史和面貌。「我們要做好霍州窯址的考古、規劃編制、陳村村舍基礎設施改造及霍州地方文化基地建設等頂層設計,讓霍州窯和威風鑼鼓一樣,聲震華夏。」霍州市委書記李青雁說。

  逐步還原山西古陶瓷史

  填補北方地區細白瓷發展史的缺環,為什麼是山西?不僅僅是霍州窯,山西的其他瓷窯址又勾勒出怎樣的價值和成就?劉岩在2010年就開始着手「山西古代瓷窯址區域考古調查與重點窯址發掘研究」這一課題。「山西蘊藏豐富的製瓷原料和優質燃料,水系發達,製瓷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陶瓷生產的重要區域。每個歷史階段,山西陶瓷手工業都有自己獨特的成就和價值,其中不乏開創性貢獻。」宋元時期是陶瓷手工業大發展時期,山西地區窯業也步入發展高峰期,並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劉岩介紹,從山西的南部到北部,窯場遍布全省各地,而聚焦歷史時期不同民族政權下創造出的陶瓷物質文化,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形成的恢宏進程,則是山西考古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近年來,山西陶瓷考古工作主要着力於區域視野下窯址系統調查、複查和對重點窯址開展深入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考古工作理念及方式從之前的野外調查、小規模了解性質的發掘向以流域、區域為單位、開展一定區域內綜合調查和重點窯址系統發掘轉變。山西古陶瓷從明珠蒙塵到嶄露崢嶸,其歷史概貌與非凡成就也正得以徐徐展現。「山西古代瓷窯址區域考古調查與重點窯址發掘研究」是對山西古代製瓷手工業遺產資源、窯址保存現狀,研究現狀及學術貢獻等多方面進行理性分析和科學研判之後,制定的陶瓷考古整體學術規劃構想。

  2016至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河津市呂梁山南麓遮馬峪、瓜峪沿線進行區域性系統調查,並對固鎮瓷窯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9年,對呂梁地區古窯址開展系統調查和複查,同年搶救性發掘了興縣西磁窯溝窯址,揭示出以「柿色彩」裝飾為代表的獨具地方特色的瓷業面貌和呂梁山區季節性生產的小型區域性窯業經濟形態。2022至2023年霍州窯的考古工作是踐行該學術規劃的第三個窯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