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色/手作泡菜\判 答
追根溯源地講,跟「吃」最匹配的日子,當之無愧就是勞動節了。從食材的發現、栽培、狩獵,到用各種方式征服它們改造它們,在一次次驚心動魄的開天闢地裏將「飲食」二字顛覆重建,真的從頭到尾,都是靠勞動去實現的。
一直都覺得,吃嘛,有很神奇的兩副面孔。一個屬於吃的人,一個屬於做的人,兩者之間隨着社會發展和技術更新,越來越涇渭分明,但無論如何、走到多遠,最後卻還要交匯到一處,結為至交。所以,做的人如果不懂吃的人,就會虎頭蛇尾;而吃的人,如果不能從心裏認同做的人,再豐盛的珍饈佳餚,也會不知所云、味同嚼蠟。
想到這,反而越來越懷念起自己動手的日子,沒有講究、不管豐儉,簡單質樸都是表裏如一。跟「好吃的」比相去甚遠,但用自己的嘴和胃去接納吸收,倒是極度舒適。直到現在,我還保留着偶爾做泡菜的習慣,大顆包菜隨意撕開,加少許胡蘿蔔條,一層層地撒鹽擠水,再跟蒜片、花椒、泡椒和辣椒混合,放到用水融好的糖醋汁中,就可以成為冰箱一角的萬能綠葉,隨吃隨取,跟什麼都「一見如故」,永遠不會各自為政。但這罐泡菜,其實是我長大之後懶惰和散漫的藉口,還記得青春期時,陪母親做韓式泡菜才叫全力以赴、廢寢忘食。幾乎是從買菜的那一刻起就躍躍欲試,一車車大白菜拉回家,在秋風瑟瑟中選幾顆水靈俏嫩的,剝蒜、切薑、把白蘿蔔擦成絲、蘋果和梨子打成泥,再把粗的細的兩種辣椒粉混合,每一步都親力親為,還總會在中途某個環節「夾帶私貨」,比如偷偷多放兩隻梨,額外再加一勺糖。所以如今,在餐廳吃到泡菜都會帶些遺憾,畢竟少時那一口,是有任性和寵愛當作底氣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