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同舟共濟 優化最低工資
據傳有消息指,最低工資調整機制將加密至「一年一檢」,計算公式也會優化,納入經濟發展因素,有望能更好地讓弱勢勞工分享經濟成果。倘若屬實,這無疑是對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最佳獻禮。本港政商勞三方,好應本着同舟共濟和有商有量精神,盡快玉成此事,讓社會上那些無力發聲、努力自強的底層勞工免受不合理剝削,彰顯社會文明。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後,施政很多環節均流露對弱勢群體、基層家庭和勞工的重視,從住屋、扶貧到暑熱環境下工作都花了不少心力,不少亦有所突破。雖然有商界代表口口聲聲說最低工資會令營商成本大增,影響競爭力云云。但事實上,最低工資保障現時覆蓋率只有約1.5%,僅5.8萬餘人受惠,商界代表的論述明顯站不住腳。
不過,抱怨最低工資上升會導致競爭力下降的論述仍極具迷惑力。雖然全球越來越多研究證明最低工資上升實際能令競爭力上升,亦從社會運作和成本等層面作出理論解釋,但個別商界代表依然頑固抱持最低工資有害論,與新加坡等發達經濟體背道而馳,要求取消最低工資。回顧本港最初實施最低工資的時候,能覆蓋全港6.4%僱員,人數多達28萬名,之後卻大開倒車。現時不少行業競爭乏力,是否真的全是時勢之故?這方面恐怕需由政府組織權威專家,就各地有關最低工資與競爭力之間的研究進行適切解說。
其實,現行最低工資機制考慮因素過於狹窄,未能真正體現弱勢工薪族的窘況。工聯會等勞工團體指出,現有機制未能準確反映物價和通脹狀況等數據,難以應付基本生活開支,辛苦工作還不如申請綜援。除此之外,有意見亦認為,從其他地區成功經驗顯示,最低工資亦應體現社會減貧因素,因為解決跨代貧窮和兒童科技鴻溝等,其中一大方面體現的正是社會和企業競爭力的因素。
時代在進步,工作模式不斷變化,勞資關係早已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關係,而是相互扶持、相得益彰的關係。因此在優化最低工資時,各方切忌固執己見。勞方多理解資方經營壓力,資方多體諒基層生活不易,應放眼全球,向取得較好效果的地區學習,與時俱進大膽革新,從而鼓勵更多有工作能力的受助人重投職場,走向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