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視窗】培育新秀政策要與時並進

  我在上期的拙文指出公帑資助向青少年推廣和教授粵劇的活動,讓小朋友有機會接觸粵劇,因而愛上粵劇,並且投身粵劇行業。近年粵劇界新人湧現,便是最明顯的成果。但在2008年前,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一方面粵劇界大嚷缺乏年輕演員,另一方面是戲班不願聘用年輕演員,我在2005年12月13日發表《成立青年實驗粵劇團》一文,分析出現這怪現象的原因之一是「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不一定熟習戲班規矩,劇團聘用了他們,還要安排叔父向他們講解戲班運作和習慣,難怪有班主說:『慘過貼錢買難受』。」所以,提出「時至今日,職業班的演出檔期有限,很難全面吸納每年的畢業生。我們必須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可以磨煉所學,因此,成立青年實驗粵劇團是絕對有需要。」

  上述的想法在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討論了一段時間,最後變成《立法會2008粵劇政策文件》裏列出的方式,包括(一)粵劇基金推出「香港梨園新秀粵劇團」3年資助計劃,加強培訓粵劇接班人,並撥款共300萬元由2008年開始連續3年資助「香港青苗粵劇團」的運作。該團已透過公開招募方式,聘用10位新秀作駐團演員,當中包括演藝學院畢業生及其他年輕演員;(二)藝發局在2007-08年度增撥資源,透過「一年資助」支援「香港青年粵劇團」的卓越成長,該團的主要成員為八和粵劇學院的畢業生;(三)粵劇基金成立以來已撥款約600萬元支持了超過110項由新秀主演或由老倌與新秀合作演出的計劃,以扶植新秀演員。

  以上3種方式,第一、二項後來合併成為香港八和會館和康文署合作、粵劇發展基金資助的油麻地戲院場地夥伴計劃「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第三項繼續以「一般演出」資助供劇團申請。明年是粵劇發展基金成立20周年,也就是上述3項資助方式運作起碼有18年或以上。業界對年輕演員的需求,由求過於供,變成供過於求。另一方面,劇團只要符合為新人和中層演員提供演出機會的條件,不難獲得公帑資助,有公帑資助,大大減低虧本的機會,結果久休的老倌也重上舞台,梨園新丁也組班演出,演出場次大增,演出水準和觀眾入座率卻大降。

  從教育政策的角度來說,培訓某領域的人才數目應根據市場需求而適時調整;而市場發展理論則告訴大家,企業在未有充足條件下大肆擴充,服務水平必會下降。今天粵劇表演水平和觀眾入座率下降,根源就在培育新秀的政策未能與時並進,根據需要作出調整。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