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國家宏大舞台 壯大香港航天產業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昨日20時59分成功發射。國家空間站科研成果捷報頻傳,載人航天工程大步前進、邁向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目標,港人和全國人民一道,為國家強大歡呼,為國家科技進步自豪。國家航天項目中的香港元素、香港貢獻越來越大,展現香港科研實力和優勢,香港要把握好國家航天事業飛速發展的機遇,加快發展香港航天產業,增強香港新質生產力發展強勁動能。

  此次任務是空間站應用發展階段第三次載人飛行任務,3名航天員在空間站駐留6個月期間,將開展90餘項試(實)驗,實施6次載荷貨物氣閘艙出艙任務和2到3次出艙活動等,並將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前日表示,國家將完成第四批航天員選拔,港澳地區載荷專家的選拔工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國家空間站全面建成、已進入大規模科研與應用階段,港人可望首次進入國家空間站從事科研活動,繼續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力量,港人為國家的強大而倍感光榮、自豪。

  鼓舞人心的是,國家航天項目中的香港元素、香港貢獻越來越大。香港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為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提供支援;香港中文大學的大豆研究項目,隨國家「天舟六號」及「神舟十六號」飛船升空,成為香港首個在太空進行的農業科學實驗;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中心過去10多年參與了多個國家航天探測任務,包括協助選取太空船着陸點的創新三維地形測繪和智慧地貌分析技術等;此次由港科大與內地合作的「高分辨率全球溫室氣體探測」項目,有望在空間站開展研究與應用。香港科研水平得到國家認可、信任,香港科研人員可展翅國家航天尖端科研領域大舞台,為香港發展創科注入強勁動能,激勵更多港人投入創科、貢獻國家航天事業。

  國家太空站在全面建成後,正進入規模科研及應用階段,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前日披露,未來4年,中國計劃發射3個「嫦娥」月球探測器,由中國發起、聯合多國共同建設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將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中國將歡迎50個國家、500家國際科研機構和5千名海外科研人員加入科研。國家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將為香港發展航天產業帶來極大機遇。

  目前大灣區航天產業集群正在形成,香港航天產業加快發展正當時。特區政府要做好香港航天產業的發展規劃,服務業界需求,加大對大學航天專業人才培養的投入,並在中小學廣泛開展航天教育活動,讓香港搭上國家航天事業飛速發展的列車,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