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淺談】魏源著《海國圖志》 倡師夷長技以制夷

  魏源(1794至1857年),湖南邵陽人,自幼好學,沉默寡言,常獨坐深思,十五歲開始研習明代理學家王陽明的心學。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考中順天鄉試舉人,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延為幕賓,編輯《皇朝經世文編》。入幕期間,他通過治民理案,對當時的社會危機和官場積弊有了較為深刻的體會,進而開始思索世道日衰的原因。

  針砭時弊 推崇實學

  魏源亦常和好友龔自珍切磋古文,探討實學。他和龔自珍一樣,不贊同乾嘉年間沉迷於訓詁考據、繁瑣無用的學風。認為上古三代與後世的社會實況及面對的問題都不同,法令和制度也應因時制宜作出變革,不能泥守古法。魏源也抨擊八股文取士制度,認為這樣的考試,不能培養及選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兩江總督陶澍賞識魏源,延請入幕協助改革鹽政。此後十年,魏源在鹽務和漕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張,並進行了具體嘗試。例如針對鹽價昂貴、產銷呆滯及私販蠭起的問題,魏源提出改行「鹽票」制度,商人向官府繳納鹽稅換取鹽票,憑鹽票可以自由買鹽和販賣。這樣便可以減少中間環節各級官吏的盤剝,私販亦不禁自滅。

  魏源又主張改漕運為海運,由商人承辦,促進南北物資交流,使物價下降,繁榮商業。魏源的建議措施實行後頗有成效,此後歷任兩江總督陳鑾、林則徐、陸建瀛等也時常與魏源商討有關鹽政和海運要務。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正在揚州治河的魏源趕往寧波前線抵抗英軍。通過英軍一些俘虜的口述,魏源對西方的人文地理有了初步了解,撰成《英吉利小記》,後來收入《海國圖志》。次年魏源在兩江總督裕謙幕中參與籌劃浙東抗英戰爭。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魏源根據林則徐所譯的《四洲志》及中外文獻資料,綜合各國歷史、地理以及中國應採取的對外政策,編成《海國圖志》一書,初版五十卷,後增為一百卷。

  《海國圖志》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歷史沿革、宗教、社會習俗和科學技術等。「師夷長技以制夷」是魏源編寫這部書的主要目的,即學習外國的長處,以對付外國的侵略。

  外國有什麽「長技」值得當時中國人學習?魏源認為主要是軍事技術和一些先進的民用技術,列舉了四類:軍艦,武器,養兵練兵之法,民用工業品。學習的方法有二:一是採取先買後造的辦法,聘請外國技師和工匠設計,中國人製造。二是培養懂得西方長技的本國人才,設立譯書館翻譯外國書籍,以了解外國最新情況。

  《海國圖志》是一部集古今中國人對外國研究之大成的巨著,是當時中國最完備的世界百科著作,也是當時東方各國了解和抵抗西方侵略的重要典籍。該書出版後,對清代社會和政治產生很大的影響,清廷推行的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1861至1895年)以及百日維新(又稱戊戌維新,1898年)中,有關強兵富國的措施,不少源自《海國圖志》的建議主張。咸豐四年(1854年)日本翻譯出版《海國圖志》後,許多迫切要了解西方的日本思想家和政治家紛紛爭讀,對其後的明治維新有所啟發。

  ◆ 緩圓(資深中學中史科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