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導演張末:內地爆款電影更趨向個性化創作

◆張末認為,爆款作品大都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且關注自我成長的優化。
◆張末認為,爆款作品大都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且關注自我成長的優化。

◆《拯救嫌疑人》片場,張末(左一)和惠英紅等演員排戲。
◆《拯救嫌疑人》片場,張末(左一)和惠英紅等演員排戲。

  電影市場、觀眾口味、營銷方式等,這兩年的內地影視市場可謂是早已悄悄轉向。張藝謀的女兒張末導演所探測到的行業信息是:看回這兩年內地影視的一些爆款作品,大都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且關注自我成長的優化。而在女性題材的創作上,張末也認為,不光是內地電影對女性作品和女性視角更重視了,放眼海內外,這也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

  近期在一個影視論壇上,作為分享嘉賓的張末也聽到一組數據對比。「大概在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之間,女性電影創作者參與的作品差不多是千分之一的概率,但現在已經有24%的佔比。」張末說,這個數據也在告訴大家一個趨勢:女性作品開始有自己的表達。女性題材電影在未來無疑將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創作者需要多面探索,才能夠找到女性電影的最佳表達方式,取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贏。

  身為80後的張末說,外界常對自己有一個誤解:覺得從國外留學回來,就會帶着荷里活式的創作理念。「我完成學業後就馬上回到中國工作,然後在內地的影視土壤裏生根發芽。」談到青年一代導演如何把握本土與國際化的創作時,張末坦言,除了國際上的交流沒有語言障礙之外,電影的拍攝表達方式與海外留學歸來還是土生土長,關係其實不大,更為重要的還是導演個人的審美和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

  當然,豐富的行業崗位經驗,可以令青年導演習得更為系統的創作方式。做過剪輯、演員、副導演、執行導演、現場製片等工作,再做導演會令自己在片場更好把控全局。從首部個人作品《28歲未成年》至今,張末自認,成長經歷會直接影響到個人的影視作品。包括去年上映的電影《拯救嫌疑人》,張末承認,如果沒有成為一位母親,也拍不出來這個作品。

  「只有感受過,體會過,你才會真正地想去創作,以及有創作的熱情。」張末感嘆,就像今年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參加創投環節上的一些影視項目,其實人類的故事就是講情感,情感其實又很相似。「人的喜怒哀樂在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刻畫出一種新的影視類型人物?」這也是影視創作者日常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