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商民知行合一 「走塑」便能成功


  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產品(俗稱「走塑」)昨日起實施,社會討論主要集中在目前環保替代餐具未能盡善盡美。然而,在當前科技和生產能力爆棚的年代,這些問題不難獲得改善。「走塑」政策目標清晰,執行亦相對簡易,但凡事都需要過程,各界應有耐性,知行合一支持環保。隨着社會對環保餐具需求增多,標準趨向一致,品質便會上升,成本有望下降,「走塑」便能一舉而竟全功。

  本報記者昨日對多個餐飲處所提供的替代餐具進行實測,大部分表現在可接受範圍,但一些由街邊茶餐廳提供的紙飲管及匙羹,表現不太理想。此一結果和近日網民的體驗相符,網上視頻更顯示有環保餐具連叉香腸也出現彎曲變形,顯示在「走塑」最初階段,行業選用餐具的品質和標準仍不一致。當局雖然有推出「綠色餐具平台」,提供數十間供應商及數百款非膠即棄餐具供選擇,但相關的宣傳和協助選取工作明顯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官方數據顯示,本港2021年膠餐具日均棄置量高達225噸,較10年前增加27%,若換算成數量大約為164億件,相當龐大,足以產生規模效益。對不少生產商來說,這是一盤無比誘人的大生意。雖然現時有業者表示環保餐具成本較塑膠餐具貴約三成,但由於環保餐具材質多元,除紙漿外還有木、竹和草漿等,不難相像,各類材質的海內外商家將爭相投入資源研發及改良生產,鬥快提升非膠即棄餐具品質或降低成本,以搶飲頭啖湯,爭奪更多市佔率和行業標準。

  事實上,早在「走塑」規例尚未起步之時,社會上已有機構和餐廳開始積極試行,並摸索出不少好辦法,包括提供折扣優惠等誘因,鼓勵顧客歸還餐具及使用以木及竹製成的可重用餐具套裝等。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盡皆知,但正如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所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道但不實行和不知道沒有分別。首階段「走塑」工作,目前看來主要是部分環保餐具使用不便等能夠改善的問題,當局亦願意靈活掌控適應期,凡事起頭難,只要市民和商界能夠團結一致,「走塑」減廢工作最終肯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