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莫扎特效應」僅噱頭 禮樂相成陶冶情操
聽多些莫扎特,就會多些智力?
這個貌似無稽的怪論,實際上有科學依據。1993年《自然》(Nature)刊出一篇研究論文《音樂與空間推理的表現》(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文章指出,聆聽過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後的受測學生,智力測驗的成績比聆聽輕鬆節拍或沒聽任何聲音的學生高出許多。這論說稱為「莫扎特效應」。
「莫扎特效應」的概念最先由法國人奧佛帝·托瑪迪斯(Alfed A.Tomatis)提出。 他用莫扎特的音樂去鍛煉「聽力」,並相信聽不同頻段的音樂不僅可以提高聽力,還能促進大腦康復和生長。 接着,有專家根據「莫扎特效應」進行實驗,實驗結果一發表便引起了轟動,隨即《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等知名大報皆以頭條報道。
一年不到,莫扎特的作品CD被搶購一空,相關類似的音樂腦力開發產品也絡繹不絕。「莫扎特效應」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風靡全球,同時給新生兒聆聽的音樂CD中,莫扎特音樂成了主流。當時筆者是幼稚園教師,受這熱潮影響,幼稚園以高價(上世紀九十年代的240港元一套)搶了六套,校長珍而重之地叮囑老師在教室鋪天蓋地式播放。
至於用處,真是見仁見智,不過,能在悠揚樂聲中工作,也不是壞事。
事實上,「莫扎特效應」只是銷售噱頭,許多心理學家探究智商與聆聽莫扎特音樂之間是否有關聯,其中一項實驗中,心理學家將莫扎特音樂換成了其他音樂,得出「只要播放任何讓人愉快的音樂,就能使人擁有好心情」,並因此在智力、反應等方面表現得更好的結論。
楊貴妃精通曲藝 品行優良
中國的文化,非常重視音樂。所謂禮樂,「禮」就是指各種禮節規範,「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古人發現,禮配上樂能起到提升道德,自我完善的作用。而說到音樂和正面心理狀態,我們不得不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
在歷史上,音樂和舞蹈兼修的人中,楊貴妃是佼佼者,她擅長曲藝,懂得多種樂器,會擊磬(古代用玉、石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可懸掛。如:鳴鐘擊磬。),又具文才、通音律、善歌舞。她以唐玄宗創作的樂曲,編出「霓裳羽衣舞」,冠絕當時一眾歌舞。除了在舞蹈音樂上造詣極高之外,楊貴妃亦懂作詩,《全唐詩》收錄了她的作品,名為《阿那曲·羅袖動香香不已》。
史書記載,楊貴妃性格婉順,這和唐代後宮眾女的張揚囂張大為不同,在正史中記載楊貴妃的內容不多,但即使有「安史之亂」這種級數的內亂,史家也沒有一句批評她的為人,只說她令玄宗不理政事,可見楊貴妃品行優良。
所以,楊貴妃不僅面貌姣好、皮膚白皙,對音律也有獨到的見解,而音樂又能神奇地重整她的大腦模式,使她常處於正面的心理狀態,讓她有好的性格,這才讓唐玄宗對她另眼相看,也正因此玄宗對後宮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楊貴妃不僅是一個寵妃,更是他的知己。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