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一條地鐵:容得下「背簍」和「扁擔」
「背簍專線」火了,它不僅僅是一條交通線路,更像一座橋樑將城市和鄉村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根據官方數據,2023年重慶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20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8%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3.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28,比上年縮小0.08,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而這條農民通勤的地鐵也成為城鄉融合的微小縮影。
跟着劉貴文老人搭車進城這一路,香港文匯報記者留意到來乘坐的菜農大多彼此熟悉,有的是鄰居、有的是親戚,他們在地鐵上一邊聊天、一邊整理背簍,地鐵高速馳騁,老人們不徐不疾。即使是在最擁擠的觀音橋地鐵站,「背簍」與公文包也秩序井然地一起排隊等候上下電梯。香港文匯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年輕的通勤人士,一位在觀音橋上班的王女士告訴記者,每天都能看到這些背簍,挺親切的。「就是出站這裏排隊有點久,我每天大概要早十分鐘出門,不過這些老人很有素質,都不會插隊。」
一條地鐵,既裝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簍」和「扁擔」。老中青坐着同一趟地鐵,一起去為生活和幸福努力着,這才是一座城市的內核——公共服務普惠、均等,公共氛圍平等、包容。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孟冰、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