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新科技浪潮下 基層何去何從?
「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也是各主要經濟體和各行業致力發展的新方向,不少人將目光聚焦於諸如人形機械人等前沿科技,本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孫東認為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為生產力提供科技以擺脫傳統經濟的增長方式。技術是重點毋庸置疑,如何應用亦很重要。在這一波科技浪潮衝擊下,專家預言人工智能(AI)和機械人的結合,將很快取代80%人類勞動。這對長期勞動力短缺的本港是福是禍?基層勞力何去何從?政府似乎很有必要開始着手研究。
去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異軍突起時,很多專家便看到人類工作會被大量淘汰的危機。例如人工智能領域著名的數學家和機械人專家Ben Goertzel便認為,AI和機械結合未來數年內已有可能取代80%人類能夠從事的工作。時至今年,這一情況已更加明顯。不久前微軟、OpenAI和全球芯片巨頭英偉達合組人形機械人公司,此一趨勢只會更快。植入AI的機器,取代人類工作的範圍可能比想像的多,時間來得可能比想像中的短。
實驗室內,結合了AI的人形機械人,已能夠僅憑人聲指令,快速從桌面上拿起不同顏色的細球,並自行根據指令進行邏輯推理,準確完成頗為繁雜的工作,例如和寵物玩耍。著名企業家馬斯克此前在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亦表示,地球上機械人的數量將超過人類,人形機械人將取代人類勞動中的重複、無聊和危險的工作。
這些預言並非危言聳聽,現實只會更加驚世駭俗。目前,內地企業發布的人形機械人,能夠負重50公斤,不知疲倦地在複雜地形、抗衝擊及抗干擾下每小時步行5公里。結合了認知智能,其在工商業、居家和科研等領域,不但能取代人,而且能完成得更好。
不少科學家,正如科幻小說中的「科學狂人」般,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個趨勢能夠令人們「在人生中找到比為了謀生而工作更好的事情」。然而,被AI機械人「搶走」工作的那些人,誰來養活他們?正如電腦的出現,基層勞工並沒有大量地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反而不少人不得不從事更加卑微的工作。政府不能輕視此一趨勢對基層帶來的衝擊,須盡早展開在新科技浪潮下,社會結構和發展的綜合研究。